| [打印] |
1)宏观部分
• 宏观政策基本定调
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业是中性偏好,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影响)。
• 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出口的不利环境还将维持较长时间。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必须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同时积极稳定外需、促进进口,才能继续保持今年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 投资需求同消费需求相比,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今年以来银行新增贷款已大大超过去年全年,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很高,而长期维持这样的投资力度和结构存在难度同投资相比,消费需求不受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也不存在造成重复建设等隐忧,还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会令广大老百姓直接受益。
• 政府消费同居民消费相比,要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主。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都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居民消费完全具备“再上一层楼”的条件。今后,在继续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 房地产得到保护的需求将不会是一刀切
2)货币财税政策
• 当前中国经济不认为是完全的信贷泡沫,房产等是非理性繁荣泡沫。税收的管制和监督可以起作用,而不是货币政策,不用大锤进行脑部手术 。
• 一套房和二套房的区分的细节 。
#p##e#• 财政赤字仍高的情况下,房地产税收是否可有区别对待,如总价的区分、类型的区分?占有大资源的第二套房的税收不再减免?恢复对多占有资源的房屋的税收。
• 房地产业应当表明对结构调整的态度。包括保障重心的上提;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例、信贷结构的调整、土地结构的调整等等方面都应该思考。
3)土地政策
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
“前门”开得大大的,把地用好、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服务社会;
“后门”堵得严严的,对违法违规问题绝不手软,坚决查处
农用地的集约使用
酝酿启动增值地价政策
• 如何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决定要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推进过程中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小产权房的问题,高尔夫球场的问题,都事关重大,而且面还在扩大,量还在增加,处理难度很大。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现行土地管理制度逐渐逼近了重大变革的临界点,需要统筹考虑加快推进。
#p##e#• 如何更加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是在2004年局部经济过热时提出来的,但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工具、传导机制、配套政策到底怎么设计,土地调控如何与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配套协调,真正通过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时序,对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事业建设进行调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 如何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的实物基础主要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系,也就是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开发利用乃至废弃物的利用。但怎样通过财税改革避免土地财政的弊端,怎样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的改革,特别是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纳入进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要进一步探索。
4)住房目标及保障政策
• 十二五的目标是中国住房制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调整、改善的目标,十二五的住房目标应该是住有所居。
• 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07年末中央提出的24号文件中“解决低端老百姓住房困难若干意见”决定所指出的进一步实现所有人都有房子住,那么在08年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和09年为了保增长,扩大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的投资规模两年之后,没有我们说的大变局,在未来的五年周期内,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前两三年仍然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低端住房问题,仍然是继续加强和充实廉租房建设,仍然进一步为夹心层改善提供更多的援助的问题,实现人人有房住是住有所居第一个层次的目标。也就是说把07年末24号文件提出的“应保尽保”这四个字体现。加上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的前半期应该基本实现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的低端救助体系。
#p##e#• 住有所居的第二个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大对购房能力不足的大多数老百姓的援助力度,支持人们改善住房的需求。我们在09年保增长,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有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比如说我们在购房中给用于改善的,小户型的家庭住房人群,可以享受20%的首付,利率由七折优惠,契税从3%到1.5%的基础上优惠到1%,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这样的群体,老百姓走过脱困以后进一步实现一定程度改善的需求仍应当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政策继续在一个中期范围内明确无误的给老百姓一个预期,仍将对改善性住宅给予支持应该是必要的。
• 初步的小康(住房问题上初步实现了突破)
• 总体的小康(以改善为目标的,不仅有改善,而且包括从大多数人有房子住,到所有人都有房子住的过渡)
• 全面的小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越来越多人拥有资产)
5)市场力量的要求
• 绿色、节能、省地的要求
• 保障重心上移的机会
•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旧城改造、老年公寓、复合综合体、旅游地产)
• 国进民退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