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在多次信息化交流会上,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常常扮演“传道解惑”的角色。
上海三菱电梯在闵行地区很有名气,不仅因为工厂效益好,也因为他们的信息化做的好。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三菱电梯时常是集团内部其他企业的模范。在多次举行的上海电气集团内部的信息化交流会上,三菱电梯常常扮演“传道解惑”的角色。
这个标兵不简单
翻开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信息化先行者。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从1993年开始规划推行信息化应用,1997年3月被列入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上海市CIMS和国家863 CIMS应用示范工程,经过两年的实施,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按要求如期完成并超过了项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目标。1999年5月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国家863/CIMS项目组和上海市科委的验收和鉴定,并被评为全国CIMS应用先进企业,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几年来,上海三菱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已累计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国30个分公司的网络和数据库二个支撑分系统,完成了营销分系统(自行开发)、工程信息分系统(自行开发)、管理信息分系统(ERP)、办公自动化分系统、安装维修分系统(自行开发)等五个应用分系统的建立,并已投入全面、有效的运行。2003年通过了上海市软件评测中心对3个自行开发分系统的测试,同时获得自主软件著作权登记。
因此,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2002年获得“上海市信息化先进企业”称号,200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2004年又被列入上海市科委和国家863计划的“制造全过程的企业信息化”课题。一个个称号和荣誉让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标杆企业”。
作为“标杆企业”,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从最初年产量几百台发展到现在年产2万6千多台,从引进技术产品为主发展到以自主技术产品为主的过程中,公司决策层敏锐地意识到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上海三菱信息化的内容是:产品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工艺信息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企业战略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车间制造信息化系统。
其中产品信息化包括:电梯小区监控系统、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电梯维保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设计和工艺信息化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BOM管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图档管理系统等;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包括:财务/成本管理、销售/分销管理、生产控制、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电子邮件、工作流、文档管理等;车间制造信息化包括:车间NC程序管理、车间任务分配、车间工装管理、车间刀具管理等。
如今,这些系统都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公司的业务中去。
完整的信息化平台
孙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信息室主任。做为三菱电梯的老员工,孙华参与了公司信息化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谈到信息化的成效,孙华说,上海三菱全面推行信息化已经10多年了,在这期间,公司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而产量几乎翻了10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20%的销售量提高到65%左右。产品的交货期从10年前的10个月,缩短到现在的45天,这些都与信息系统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我1992年进入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那时候是在情报室,就只有我一个人,兵也没有一个。没有网络,没有系统,没有软件,一共只有几台计算机,也就是打打字。”回忆起当初的日子,孙华笑着说。
因为电梯行业的数据比较复杂,属于配方式,一张设计图可以派生很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照明、材料、速度等参数发生变化,都会生产出不同的电梯。再加上那时候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太成熟,想买适合的软件也买不到。同行业的公司大都是国外控股,大多是以生产为主,自己不需要开发系统,没有任何借鉴,上海三菱电梯只能自己开发PDM软件。
1997年,之前研发的软件系统都处于开始的起步阶段,只有一个买来的CAD系统,SAP系统还处于培训阶段。
上海三菱电梯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的论证,制定理论上成熟的、技术上可行的近期和中期的信息化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资金分步分批实施。
在上海交通大学CIM所的技术依托下,提出了“上海三菱电梯CIMS工程”规划,并通过上海市CIMS专家小组的评审,上海三菱根据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在上海市相关委办的支持下,如期完成项目规定的目标。
2003年上海三菱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第一期CIMS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并提出了“制造全过程的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并由上海市科委推荐,被列入国家863信息化项目。
这时,自主开发的电梯PDM系统也基本完成,接着孙华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主持开发了工程数据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实现了ERP、PDM、营销系统、车间底层控制系统的全面集成和数据共享。
推行企业信息化,资金和人才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有了资金、有了人才就一定能够保证成功,为了避免在技术上走弯路,需要解决对信息化的科学认识,理解信息化技术的一般规律,制定科学的完整规划,正确掌握信息化的实施方法。接着,上海三菱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各应用分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数据共享,形成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企业在推行信息化的过程中,根据应用的需要有许多不同的信息化分系统,如果每个分系统各自为政,就形成了一个个互不联系的“信息孤岛“,独立的系统将成为推行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系统的集成,严格要求执行制定的信息化集成规划,推出了搭建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框架平台的目标。
系统的集成分成二个层面,分系统内的集成与分系统之间的集成。
分系统内的集成主要是各子系统之间的集成,通过统一的编码和约定的数据结构实现信息的直接沟通,面向用户一个高度集成和封装各类应用软件的统一使用界面。
分系统之间的集成,主要通过数据库技术、标准接口、二次开发工具解决全局主数据在各分系统之间的传递和共享。由于重视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数据对不同的分系统都是透明和共享的,信息资源因此得以充分的利用和高效运转。
孙华说,现在的系统平台,可以把产品分解成很详细的型号,把所有的标准件、材料都需要多少,全部分解好。整个生产过程,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都涵盖在系统里面,从客户下单到产品出厂都在系统监控过程中。
生产模式的新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上海三菱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个工厂的产量计算,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梯制造工厂。
产量和规模的扩大带来工作量的急剧增加,加上国际上知名电梯公司品牌均已进入电梯需求快速增长的中国,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对企业来说面临了全新的竞争形势,比如说,产品销售价格直线下降;交货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等等。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上海三菱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用新技术对现有的CIMS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孙华主任针对电梯产量和品种急剧增加的需求,又带领他的团队进行公司生产能力信息化推进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生产能力信息化推进项目需要进一步深化系统,进一步和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信息化帮助生产模式改进,交货期要缩短、生产能力要提高、库存要压缩,能力要平衡,这些都是生产模式的内容。
还有就是能力生产,是根据企业的制造能力来安排生产。一般情况下,春节期间生产量很少, 4月5月开始增加,到6、7、8月则是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
在年初做一次全年生产能力评估,把一年造多少电梯平均分配到每个月的工作量当中,这样可以解决生产量不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