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9月7日,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上海举行的“2009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论坛”上表示,“重庆调控房价的目标是:一个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可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
黄奇帆此言一出,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也有网友根据政府这些年来在调控房价问题上的“软弱”表现,质疑重庆能不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不过,在笔者看来,重庆市政府确立这样一个调控房价的目标并将其向全社会公布,至少表明他们确实是有决心、有诚意来控制房价的。
我们只需弄清楚“6.5年的家庭收入”买一套房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明白了:根据北京市社科院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蓝皮书》,2007年北京市城镇户均年可支配收入为65967元,当年底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15162元,按照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则房价与收入之比为23∶1。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北京的市民要用23年的收入才能买一套房子。当然,重庆的房价没有北京那么贵,但重庆市民的收入也没有北京那么高。所以,如果以此为参照系,则意味着重庆要将房价降低70%~75%,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是,如果按照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在3~6倍之间方为合理的“国际惯例”,“6.5年的家庭收入”才能买一套房子的房价,仍然是偏高的,这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畸高的房价,这些年来已经如同失控的热气球那样,飞升到了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高度。
中国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是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间,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5894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47%;到了2006年,全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终于突破50%,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财政”。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如果真的用如此力度调控房价,则无异于“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相当于主动放弃既得利益,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才能做到。黄奇帆在谈话中表示,将从“严控土地出让价格”入手调控房价,绝不让“面粉贵过面包”,表明他是深谙目前房价畸高的真正原因的——当然,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无论如何,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看看重庆近段时间在打黑除恶方面敢于动真格的卓越表现,我们似乎还不必急于唱衰重庆的房地产新政。从各方面的情况看,过高的房价已经成了中国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障碍——内需因此无法启动,发展模式转型因此无法实现,贫富差距因此无法缩小——重庆如果真的能够在这方面“杀出一条血路”来,意义肯定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