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深房价迈入2万元 高房价挤走了消费的未来
作者: 2009-12-11 09:02:55 浏览:56
信息来源:南方网
[打印]

    高房价是蜗居时代永恒的主题。据题为《四大热点城市房价调查:深圳高房价将成为常态》的报道,2009年,深圳的房价仿佛一列高速列车,在呼啸声中步入2万元时代。

    高房价并没有熄火的征兆,高房价的无数宗罪中还被加上了挤压消费这一宗罪。笔者在搜索“罪状”时,却发现没有数据支撑。我国的统计数据非常美妙,购房不计入CPI,却对拉动消费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涨的房价基本上不会带来多大的通胀威胁。

    但是,从居住类消费支出来看,却占了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但是不包括居民购买的作为固定资产的住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11类。只要购房支出增加,伴随购房支出的装潢、家电、取暖、服务等支出也将同步上升。所以,统计局进行统计时,是把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增长作为喜报向大众报告的。

    如果我们只看重鼻尖前的一点利益,一定会鼓励居民买房,这样一来固定资产投资、GDP、消费全部攀升,内需这一块也就启动了。

    今年居民购房支出已经令人瞠目。12月3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将达到3.8万亿-4万亿元,二手房的销售金额同样出现了大幅增长,因此按照保守估计,今年全国一手房和二手房销售总额很可能达到5.7万亿-6万亿元。而今年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万亿元。12月3日,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预计全年能达到12万亿元左右。很多人说,全国人民2009年买东西用的一半的钱都花在房地产消费上了。这应该是个累加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上房地产支出达到16万亿-18万亿,谁能说中国人消费能力不足?

#p##e#

    不过,从长远来看,单纯以房地产拉动内需的后遗症暴露无疑,甚至会反噬经济母体。在房地产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土地的价格。在1998年房改之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基本上没有价格,不参与社会的再分配。但1998年之后地价不断上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开始参与社会再分配。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是企业与政府受益,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上升,而居民占社会总储蓄的比例下降。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消费下降与房地产市场的上升几乎同步。

    目前的统计方式夸大了高房价的好处,刻意忽视了高房价的危害。连统计局的官员也无法否认此中的缺陷。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本月初撰文,指出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据国内一家机构的研究数据: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对GDP的贡献每增加1%,相应的消费贡献将减少0.28%。

    房地产挤走消费了吗?短期看,没有。因此高房价、高地价为投机主义者所热衷,可以轻易地获得经济上升的荣誉,却不必付出转型的痛苦。天上不会掉馅饼,经济同样如此,不经过转型的痛苦,一味依赖房地产的长期结果就是,消费缓慢却坚定地下降,使缺乏经济改革决心者不得不依赖于房地产,这是一剂鸦片。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