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黑格尔《小逻辑》中有一段经典论述,其通俗版本就是——存在即是合理。
那么,高房价呢?
显然,管理层是认为不合理的。最近出台了开发商拿地“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土地出让价款50%”的规定,同时在银行信贷管理等方面,也不时听到政府调控的声音。
这一次调控,会不会对房价产生根本性影响呢?
回顾上一轮房产牛市,对于房价走高,通常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土地成本说,认为高房价是政府高价拍卖土地所致,因为土地价格高了,房价才会水涨船高。
这个观点无法充分解释市场需求。如果市场上没有现实购买力,成本的高涨难以在市场价格和成交量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信贷政策宽松说,认为房价纯粹是货币推动的结果,货币收紧房价自然就会回落。但如果对比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看,中国房地产信贷占总购房资金的比例,并没有达到畸高。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的新一轮地产调控套路,正在隐约浮现。但今年年底谈论这个话题,似乎格外复杂。土地成本说的新现象是,今年一线城市地王普遍让央企摘得,而上一次地产景气周期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碧桂园等民营企业的造富神话;信贷宽松说的问题是,信贷政策的收紧,受制于经济增长的大局。
央企地王的出现,将会为政府土地开发成本棋局,增添新的博弈因素,而数量型货币政策紧缩,已经被证明是弱有效的。
当前的一个普遍观点是70%以上的人买不起房子,房子实际上供过于求。问题的关键在于,70%的穷人买不起房子,不等于房子没有需求市场,只要有5%的人愿意买房子,房价就可能供不应求,因为这5%人的金融财富,占到全社会私人金融资产的85%。
#p##e#财富结构的畸形,是中国房价畸形的一个关键。而一棍子打死的数量型货币工具,难以对这种结构性特征进行区别对待。
经济学讲究边际分析,简单说可以理解成对于变化的敏感度。比如10万元以下轿车消费者,同30万以上轿车消费者,对于价格增加一万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进而影响到最终需求。房子同汽车有些类似,加息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但同时会在更大范围内打压70%的正常需求,同时自有资金占比高的尖端群体,对借贷成本的增加并不敏感,反而可能会逢低买入房产。
不同人群消费边际倾向不同,这个经济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地产调控到最后依然买不起房。
对于明年二季度可能出现利率的实质性收紧,当前市场预期较为强烈。二季度的确是非常敏感的时点,由于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必须性,明年一季度银行信贷额度依然具有环比大幅提高的可能,考虑到银行放贷的季节性规律,当季新增信贷也会大幅高于今年四季度,这会推动地产成交量的增长,但当前开发商产能释放并不充分,或许明年一季度地产市场会呈现今年下半年车市供给偏紧的局面。但销售对于价格的拉动,已为货币政策调整埋下伏笔。
看好房地产的经济学家们,喜欢拿人口红利和高储蓄说事儿,认为由人口红利带来的60%的高储蓄率,可以为房地产保驾护航,但很多时候中长期看好之类的观点,没有丝毫实用价值。更现实的问题是,一旦明年二季度出现货币政策调整,市场究竟对于未来价格会持有什么样的预期?如果加息强化了通胀预期,同时打压了70%人群的购房意愿和能力,谁又在加息中受益了呢?
每一次通胀,都是消灭财富的过程,但同时也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