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顾海波:2010年中国房价俯卧撑
作者: 2009-12-26 10:05:00 浏览:66
信息来源:搜狐
[打印]

    2009年中国楼市是疯狂的一年,是疯癫的一年,在各地楼市“托市”政策的推动下,在极度宽松的房贷政策的烘托下,中国楼市普遍量价飚升、一片“莺歌艳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11个月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接近9000亿元,个人按揭贷款超过700亿元,前11个月总计流入房地产的信贷资金超过1.6万亿元,同比去年增加了六成;今年3——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各月环比分别上涨0.2%、0.4%、0.6%、0.8%、1.0%、2.0%、2.8%、3.9%、5.7%——连涨9月,且涨幅逐月扩大。进入12月来,一些重点城市楼市似乎依然高烧不退。

    全国楼市的非理性上涨,引起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极度焦虑、恐慌和不满,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月以来,中央政府接连释放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信号,9日中央宣布房地产营业税由“两年恢复到五年”,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提出“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等,另外收紧二套房贷、开发商拿地首付5成等也成为定局。

    2010年的中国楼市到底怎样走?各房的利益到底怎样博弈?中央政府到底会否出真正出重拳?是否仍然是“空调”。地方政府和银行是否会认真执行?可谓迷雾重重、扑朔迷离。

    笔者认为,今年楼市的疯癫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托市”政策所导致,是由于投机过甚所导致,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租售)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都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


    因此,明年的楼市走势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和决心;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包括银行)的执行力度;第二、银行的可持续放贷能力;第三是老百姓可持续的购买力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第四是开发商的资金链;第五是投机客、获利盘的资金链和回吐压力。

    中国房地产市场本质上是个“政策市”或者说是“政府市”和“富人市”,已经基本脱离了民生地产的正确轨道。因此,要准确预测中国房地产的走势(尤其是短期)是没有意义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有健康的房地产制度,假如我们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假如我们对国内外热钱的投机加以适当的抑制,假如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更系统、更有“刚性”,假如我们的中央政府决心更大一点,假如我们的地方政府、银行能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房价决不会如此“疯癫”!中国经济也决不会有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全面过热隐患。只要政策和法律到位,只要执行到位,房价的理性回归是分分秒秒的事!而且,早就应该回归!在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接近崩溃的情况下,房价的适度理性回归有利于中国经济内需的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p##e#

1、 明年住房供求趋于平衡且供会略大于求

    明年囤房囤地现象会由于中央的各项调控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抽紧银根、打击投机)的力度加强而发生变化,会呈现供求大致平衡且供略大于求的局面,供大于求,房价就不会大幅上涨。

2、    住房的供应结构将日趋合理

    中央政府会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应力度,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影响,但对改变不合理的供需矛盾会渐渐起到作用。

3、    房地产信贷政策和遏制房地产投机的政策可能会细化

    中央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除了营业税以外,其他政策尚未出台,收紧二套房贷、打击囤房囤地已经剑在弦上,另外所得税、物业税等是否会破题,我们都将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政策的风险日益积聚。

4、楼市的市场风险在积聚

    近几年房价的大幅飙升,使得大量国内外投机客的蜂拥而至,客观上市场需要一个获利回吐的过程,同时房租和房价的失衡(房租收入已抵不上利息的支出),再加上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风险在积聚,住房保有成本会大大提高,可能会改变部分投机客对未来楼市的预期,未来的投机需求存在变数,值得观察。

结论:中国房地产已经完全蜕变为博彩业!有产经济主动的赌(当然有拔高出祸的),无产阶级的“被赌”,无奈、焦虑、恐慌演变成疯狂!还要“涨幅趋缓”。极其荒谬。但风险日益积聚。2010年中国房价存在下跌的基因和空间,但由于“土地财政”和中国“房地产”势力异常强大,房价上下都有阻力,2010年中国房价波动会比较大,但总体上全国房价将在高位厢体窄幅盘整、波动,呈现稳中微降的局面(如果说09年楼市是撑竿跳,那么2010年的中国楼市可能就是俯卧撑),但上海、北京、珠三角等地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