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海南探索地产业健康发展之路 避免房产泡沫重现
作者: 2010-04-06 14:31:15 浏览:55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打印]

  记者: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它和夏威夷、马尔代夫处在同一纬度,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年初,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巨大的投资获利预期面前,大批资金涌进了海南。海南是否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的覆辙?如何使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海南是中国住房市场化运作的先行之地,同时,上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也曾让海南付出沉重的代价。经过十几年的回落和深度调整,海南地产业在2007年才进入恢复性的增长期。2009年下半年以来,海南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利好消息促使海南的房地产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一些市县的商品房项目出现哄抬房价、捂盘惜售等违规现象,部分楼盘价格甚至一天就涨五千元。“海南房产泡沫”的担忧重现。

  针对这些问题,海南省在今年年初宣布暂停商业性开发土地出让,暂停审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两个暂停”措施对稳定市场预期、引导理性投资发挥了作用。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近期在一个相关论坛上表示,海南不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的覆辙。

  姜斯宪说:“2009年海南完成房地产投资278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房地产投资总量的0.78%,和海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大体相当。2009年海南经营性土地出让的规模和出让收入在全国的比重都在1%以内,这表明海南的土地市场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按照目前的建设速度,海南每年需要投放的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全省陆域面积的千分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海南从4月1日起恢复正常供地。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邹德慈看来,今后,必要的政策导向对于海南房地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地产业只是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不能将其视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否则会遭受过度投资、需求过热等风险。

  邹德慈说:“房地产非常重要,可是不宜于把房地产作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如果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就意味着要充分利用海南的土地来搞房地产,可能会引起过度的投资和投机。如果这方面没有一定的政策管理的话,可能需求会过分的膨胀,而我们供给不足,那就会不利。”

  海南地处国际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金色纬度带,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那里有碧蓝无垠的海水、细腻洁白的沙滩,还有四季如春的气候。不论是情侣们渴望的浪漫,还是家庭度假需要的休闲,都可以在那里得到满足。这使海南拥有了发展旅游地产的极大优势。在三亚市亚龙湾一带,五星级酒店鳞次栉比地落户在海岸线上。此外,海南还规划使用近540平方公里的滨海地区土地,推进建设海棠湾、清水湾等10多个海湾。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先生长期致力于发展中国房地产高端市场。他认为,海南旅游地产的规划一定要与城市建设、城镇化推进等工作相结合,让游客愿意走出海滩和酒店,寻找到除此之外的快乐。同时,针对旅游地产受宏观经济影响直接,敏感性强的特点,政策层面也应该考虑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冯仑说:“我觉得从政府也好,业界也好,要保护爱护这个市场,建立预警机制,不能用蜜月思维来制订政策,制订一个地区的地产政策,要过日子的政策。如果宏观经济不好,突然之间可能会跌下来,本地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做一些预先的安排来支撑这个市场,使这个市场有一个防震措施,才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丰富的度假资源、阳光沙滩的浪漫体验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爱上海南,并选择在海南购置房产,用于养老或度假。岛外境外居民购房比例的日益提高,对推动海南地方经济、改善城市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也意味着,有许多住房长时间闲置,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谈及此问题,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提出,培育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朱中一说:“海南应抓紧制定、培育和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的政策,鼓励岛外居民将闲置住房直接出租或者与物业公司签定协议,请物业公司代为出租。这样,房屋的持有者和物业公司都能受益,更能将闲置住房提供给旅游者租用,对国家对百姓都是有利的。”

  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岛屿省份,海南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800多万常住人口。为避免国际旅游岛品牌效应下海南楼价上涨导致“岛富民穷”,海南将保障性住房列为政府今年的一号民生工程。在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开发商品住房的同时,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使城镇家庭从中受益。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说:“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海南今年的一号民生工程。今年要建设十万套保障性住房,目前这些项目已经相继开工。如果这十万套建好,大体上海南有八分之一的城镇居民家庭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善住房条件。”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