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核心观点:房地产时代有高潮自然有终结;中国到了不得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提高居民消费必须保持GDP高速增长的观点值得商榷;减免税赋转移支出是促进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多纳税的个体光荣,少征税的政府一样光荣。
房地产时代的高潮
做体育服装的李宁通过新入股的快意节能子公司,也要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了。
其实上市公司跨行业进入房地产已不是什么新闻,能叫得上名字的中国知名公司没有几家不搞房地产的,比如海尔、美的、格力、海信等家电巨头早已建立其房地产公司,李宁来的还是晚了些。
谁能否认这是一个房地产的时代呐?一个时代有高潮,自然也有终结的时候,这都是注定的。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烙印,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也会有痛苦,正因为其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才能具备称之为时代的所有内涵。只不过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的高潮中,它来的时候,兴奋是避免不了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平民百姓与名人共同享受高潮的时候,多就成了最后的发泄了。
也许李宁所能享受的是最后一个高潮及随之而来的发泄。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如果谁坚信中国房地产只有高潮的话,那就去享受吧。当意识到应当从美国房地产危机中吸取教训的时候,就应该未雨绸缪。
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既得利益者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甚至能左右政策的动向及执行力,这是最要命的。纵观最近几年房地产调控结果再说什么解释都是多余的。
由于这种复杂性使市场的微观主体及参与市场的个体对政策期望难以把握,更容易做出违背市场规律的决策。这种错误的市场行为,是经济运行方向最终背离政府调控的目标,更容易加剧经济的内在矛盾。
因此,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态度一定要鲜明。事关大局宏观政策上的咬文嚼字,害人害己。
未来经济结构性调整是确定的,这不是说要不要调整的问题,而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必须调整的问题。
对提高居民消费必须保持GDP的高速增长观点的质疑
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型是投资、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已发挥到极致,中国经济不可能走向二元结构,靠劳动力出口创汇加住房。政府之所以热衷于出口、投资,是因为出口、投资是“硬”的,消费是“软”的。硬的东西容易控制,软的东西不好把玩。
行政决策偏好容易形成爱“硬”厌“软”的心理。比如说,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很快就做出8万亿投资决策,出口优惠措施层出不穷。因为这些资源就掌握在政府手里,能说到做到。没有那个官员会说把居民的收入增加一倍去应对经济危机的。
但是,投资、出口与消费并不完全是正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或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他们之间就是负相关,换句话说,由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GDP高增长现象,其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增长。
因此,所认为的提高消费必须要有较高的GDP增长率的观点值得商榷。
而目前,社会资源过多的转移到房地产领域,而在这个类似于“中国足球经运行交易模式”,推动了房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而脱离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范围。“中国足球运行交易模式”扭曲的市场价格,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房地产投资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其直接作用就是把城市的中产转换成消费水平较低的贫民。
减免税赋转移分配支出是促进消费的最直接的手段
调整经济结构,绝对不能把焦点聚焦到对新兴产业加大投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归根到底就是要促销费。提高消费不可能是一朝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促销费就要降税负,减少税收必然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其实税收就是政府掌握的最直接影响分配渠道的政策。借鉴取消农业税,可以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缴税税率,同样可以考虑降低企业所得税。
减少税收,其实就是改变了财富的分配渠道,这些钱不是由政府来安排使用,而是转由居民个人决定,由政府安排多数都用于房地产投资或搞基建了,由居民个人决定的话,其使用范围就非常广,可以刺激市场交易活跃度。比如说降低个人所得税,其实就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居民少交100元的税,政府少了100元的收入,只是减少了100元的投资,居民增加100元的收入,可能用于衣食住行及教育等日常支出,其结果大大改善了资金的微观交易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等到有一天政府决定降税的时候,促销费转经济发展模式才算动真格了。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所能做到的就是找个稳定工作,最好是单位能提供住宿,努力工作,把用于还贷的钱用于日常生活,其实你就是中产了。
多纳税的个体光荣,少征税的政府一样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