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电梯本来是为了方便居民上下楼而设的。但因为电梯在设计安装时缺少规范,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日前,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市区不少高层住宅并没有配备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有些患者因突发心脏疾病,急救医生无法使用担架从电梯运送病人,只好从高楼上一楼一楼往下抬,最终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不治身亡。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日前,记者对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高层建筑大多未配置“救命电梯”
目前在漳州高层建筑中,配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比例有多少?尽管记者手中没有具体数据,急救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120急救车每天都要出诊30余次,其中20%的抢救对象是居住在高层的病人,可是这些高层建筑大多没有配置能容纳担架的电梯。急救就是跟死神赛跑。以心跳骤停病人为例,心跳停止1分钟之内及时进行心脏按压,有90%的病人可以复苏;超过4分钟,情况急转直下;超过6分钟,复苏的希望会很小,活过来只怕会变成植物人;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
对于住在高层楼房的病人来说,无论是由专业人员来接走,还是由病人家属运送,电梯都是生命的“升降机”。
记者走访了市区几个小区发现,电梯长度从1.3米到1.6米不等,而一部急救担架的长度超过1.8米。记者在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中要求: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不能少于两台电梯,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然而,该规定在现实中几乎无人执行,原因在于其中的“宜配置”而非“应配置”,“宜”字体现的是自愿原则,而非强制原则,即也可配置也可不配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电梯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价格,开发商在安装电梯时也要考虑到成本。此外,开发商也担心,如果安装一台大电梯,每户的公摊面积就会增加,担心购房者有意见。
急救经不起等待
高层住宅没有配备可容纳担架的电梯,遇到突发病情怎么办?
据了解,心脏病、高血压等危重病人急救时不能使用背、架或轮椅,必须使用担架让患者平躺。“担架上不了电梯,我们只能就地进行抢救,或者靠人工强行将病人抬下来,许多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病人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漳州市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不无遗憾地说。
在采访中,一位急救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次难忘的抢救经历:一位居住在市区某小区十三楼的患者突发脑溢血,急救人员到达后发现电梯过于狭小,无法放置担架,患者又不能采取背、架等方式下楼。医务人员只能在患者家人和邻居配合下,合力将患者从高楼一层楼一层楼地往下抬,在抬的过程中,急救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最终患者错过了抢救时机。这位急救人员说:“如果电梯能够容得下担架,悲剧也许就能避免。”
标本兼治方能避免遗憾发生
高层建筑如果没有配备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利用专业的担架员运送患者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可遗憾的是,漳州市目前也没有专业的担架员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漳州市120急救中心出诊一般配置医生、护士和司机三个人,由于医生和护士必须手提各种急救设备,无法参与抬担架,急救车司机往往要兼任担架员,此外还要紧急寻找亲属、邻居或保安帮忙,而这些非专业人员不懂相关知识,很容易出现因搬运姿势不对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情况。对此,漳州市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呼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担架员队伍,每次随车出诊,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安全。
“成立担架员队伍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遇到超过十二层的住宅,担架员也只能望楼兴叹。”急救中心负责人呼吁,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人们对急救的需求日益增多,规划部门和开发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确保每栋楼都能配置可容纳担架的“救命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