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解决电梯老龄化问题,一是要未雨绸缪,二是宜“化整为零”。可参照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设立电梯专项基金,这样不仅可有效化解电梯更换时互相推诿、无人出钱的风险,也不会出现眼前“锁住电梯,保安把守”这种让人尴尬的局面。
由于大多数住户拒绝交纳分摊的电梯维修费,拱北龙城花园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将2单元的电梯停运,导致几十户住户每天不得不爬楼梯上下楼,其中最高的住户则住在18楼。记者了解到,住户拒绝交费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每户收取数千元的电梯维修费用过高。
“锁住电梯,保安把守,只给交费住户使用”,这种做法尽管让人极不舒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电梯老龄化问题,就此摆在了广大业主和相关部门面前。换句话说,即使排除眼前的极端做法,以后一旦电梯真的发生“罢工”,别说18层住户了,即使楼层再高的住户,也终归免不了“这一劫”。
据报道,该市目前使用10年以上的在用住宅电梯约为300台,15年以上的将近100多台,有些服役期甚至已超过20年。电梯“老龄化”带来的困人事件频发,而电梯的维修、更换却往往因为“钱”的问题,屡屡搁浅下来。现实的困境表明,电梯问题已经尖锐地摆在了业主与管理部门面前。
按说,购买高层住宅必须共摊电梯费用,一般在购房时开发商都会将电梯费用摊在房款里,所以对购房者的触动不是很大,而业主在购房时一般也都不会考虑电梯的更换问题。现在凸现出来的问题是:15年后电梯到了报废年限需要更换,这笔费用由谁来支出?一幢高层住宅的“一生”至少要更换三次电梯,一部中档的电梯大概在30万元左右,更换三次的所需费用,这笔不小的数目如平摊到住户,显然也是一种不堪承受之重。
如何解决电梯的老龄化问题?有没有一个妥善的渠道让此重负化整为零呢?其实办法还是有的。据悉,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已出现由物业公司等代收电梯费用专项储备基金,每家每户按月缴纳很少的一点钱,这些钱全部存入专门账户,十几年后,这笔钱积少成多,相当可观,足以应对单元电梯的大修或更换事宜。这里有一个例子:据报道,共有1930户居民的北京海淀区太月园于1999年交付使用,2006年9月,小区业委会开始向市建委申请划转住宅专项维修资金。2007年11月,业委会将1600万的维修资金存到了光大银行的专用账户上。一年后,1600万变成了1661.92万元,其中61.92万元就是1600万本金的利息。可见,通过专项储备基金为电梯建立“养老金”,不失为解决电梯问题的好办法。
看来,解决电梯老龄化问题,一是要未雨绸缪,二是宜“化整为零”。设想一下,参照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如能在每个住宅小区设立电梯专项基金,在房屋交易的同时,即建立更换电梯的费用,不仅可有效化解电梯更换时互相推诿、无人出钱的风险,更不会出现眼前“锁住电梯,保安把守”这种让人尴尬的局面,进而确保高层户居民正常生活。
当然,电梯维修收费除了明码标价外,还要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合理收费才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要从自身规范的角度入手,杜绝物管乱收费情况的发生,促进行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用法律手段来加强对整个市场及物管公司收费行为的监管,诸如电梯维修之类收费,收多收少要看物业的实际支出,而不能全凭物业公司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