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坐电梯犹如挤公交,写字楼白领伤不起
7月18日上午8点50分,分秒必争的上班高峰。
重庆解放碑某写字楼前,百余名白领在排队等候乘电梯上班,队伍从电梯间几乎绵延到街上,近百米长,这栋容纳近3000人的写字楼,公用6部电梯,早中晚高峰期屡次遇到电梯的“空中塞车”。
有白领感叹,电梯比公交车更难等,自己等电梯的时间快要等同于自己到公司的车程。
贝蒙盘古效果图
而曾经某办公位置位于星光大道的上市开发企业也曾经抱怨,总部的大老板每次到重庆公司,最让他郁闷的就是等电梯,一是等得久,二是人多,堂堂大BOSS和快递小弟同乘一梯多少让下属心生忐忑。
无论是时间成本的浪费,还是企业形象的影响,写字楼白领们都伤不起。而电梯拥挤,已经成为重庆写字楼的通病。
我国写字楼电梯配置的国家规范,是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电梯多少根据写字楼级别而定,但是,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管理系统,写字楼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我国写字楼管理水准较低,楼宇人口的密度极高,堪称远远超出设计承载量。
让电梯成专列,空中不塞车
最近,深圳有个非常出名的楼盘叫“马克住区”,出名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广告。其中有个广告打动了很多人:“早8点晚6点,我的1号专列每天接我上下班,风雨无阻。”
有专属感是非常重要,哪怕是公共交通类的轻轨,只要就在你家边上,上下方便、畅通直达,一样能够成为“专列”。
而电梯成为“专列”, 能在你想乘坐的时候迅速出现,以最快的速度搭乘你去想去的地方,似乎是比轻轨成为专列更加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梯在数量、布局、速度和性能等方面,一直是写字楼不可或缺的指标,按照国际写字间标准,当楼层层数与电梯数量比例构成2:1时,电梯基本可以完成垂直交通的要求。不过,即使是这一最低标准,国内也只有极少数写字楼达到。传统电梯的弊端在大型公司对写字楼选择标准不断提高下显得日益突出,一场电梯革命迫在眉睫。
贝蒙盘古,为写字楼电梯配比提出了新标准:不再简单粗暴的以写字楼级别定电梯,而是人性化的考量了办公面积、每平米办公人数,而得出最适合的电梯“黄金法则”:单部电梯仅服务于2200平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说,以前是“人等电梯”,而在贝蒙盘古,是“电梯等人”。
电梯好比写字楼里CEO的座驾,对于写字楼而言,电梯的配置和性能决定着写字楼的身价。安全、舒适、身份感是写字楼电梯不可或缺的三大条件,电梯,与写字楼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尤其是创智型企业,电梯,不再是简单的运载工具,其品质感与写字楼、精英人群、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当你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一旦进入你的领地,当他们几乎在按钮的瞬间即迎来一部待位电梯,形象便在第一时间卓然树立。
是否拥有一部永远在第一时间等候着你的电梯,已然成为划分写字楼阶层的分水岭。与人等电梯Say Goodbye,让电梯成为你的“专列”,在贝蒙盘古,成为现实。
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开发商公布为准。国际电梯网转载上述内容,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