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维保缩水 保洁电梯“保健”能否落实到位
作者: 2011-07-25 08:39:34 浏览:93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打印]

   近一段时间,国内多个城市接连发生电梯事故: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的一部自动扶梯“倒带”引发混乱,造成1死30伤;7月7日,上海一座大楼内一部载有10多名乘客的电梯突然从4楼“自由坠落”,幸未造成人员伤亡;7月11日,上海地铁3号线曹杨路站,电梯在运行中突然“罢工”……

    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一直以来,许多人并不关注电梯的“健康状况”——如果把电梯比作一个人,你有没有想过:我乘坐的这部电梯多大年纪了?身子骨还硬朗吗?要不要做做体检,没病防病、有病治病?

    “高寿”电梯可“延年”

    在上海,上世纪80年代电梯还是稀罕物;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大批电梯相继上岗。这么一算,到今年,那些“90后”电梯,“服役”时间最长的已近20载。有个形象的说法,使用15年及以上的电梯是“老人”,而使用20年的便是“高寿”电梯了。

    “高寿”电梯一定要“退休”吗?据业内人士介绍,早年北京曾出台过一个住宅电梯使用年限的规定:一栋楼里如果是单梯,“限寿”15年;如是双梯,最多用18年。但这个规定很快就“废”了——“许多电梯与大楼‘浑然一体’,而且躯体庞大,拆卸困难,所以想‘退休’也难。”

    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电梯分会委员、国家电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黄文和解释,电梯寿命一般20至30年不等,但这并不表示到了年限就要报废,可以更换主要零部件,使之“延年”。

    给老电梯换上新部件,这是目前上海及全国各地的普遍做法。业内人士称,电梯难免“生病”,如能及时“手术”,“高寿”电梯依然能保持健康,运行得安全可靠,例如东风饭店内的电梯,用了90多年仍行动如常。

    电梯“手术标准”即将出台

    那又如何判定电梯“生病”、需要“手术”呢?如果忽视“体检”或者“诊断”失当,拖到电梯“病危”甚至“猝死”,那就坏事了。

    业内人士介绍,原先上海的电梯行业内曾有一个“体检和保健规则”,即电梯运行3年左右要中修一次,运行到5至6年要大修一次,消除“健康隐患”。但现在这个规则很少被遵守,原因很多,诸如缺乏资金保证、管理粗放等等。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有这么一条规定:“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报废。”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判废”目前并无具体操作细则。除了整体报废,还有主要部件的“判废标准”,也就是“动手术”更新部件的标准。

    上海市电梯协会副会长梅水麟介绍,针对现状,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已与市电梯行业协会等部门共同起草了《电梯主要部件判废标准》,并提交质监局报批,预计今年年底前可获准:“标准规定了电梯主要部件确定判废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技术等内容,一旦出台,将改变电梯部件报废无据可依的现状,可让电梯及时得到整修更新。”

    维保缩水成简单的擦拭保洁

    问题是,有了标准,能不能落实到位。

  上海的电梯数量自2004年起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递增,目前约有13.6万台,不少已步入“中年”;特别是由于极大的客流量和极高的使用频率,上海许多电梯运行10年左右就已“小病”不断。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至少应当每15天做一次维保,维保包括清洁、润滑、调整偏差、换取易损件等内容。然而,使用、管理单位的落实情况不乐观。记者了解到,如果请生产厂家维保,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在7000元至1万元,成本较高,为此大部分电梯改由别的单位“外包”维保,成本可降至3000元左右。

    3000元一年的维保费能干什么?支付人力成本都不够。电梯使用单位“削减”维保经费,倒逼维保单位“偷工减料”——维保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百余个维保项目“挑着做做”,往往只简单擦拭保洁,不更换零件,更别说“动手术”了。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