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招标项目的歧视 国内电梯真的比国外品牌差那么多吗?
作者: 2011-10-12 08:52:32 浏览:319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打印]

    这是一次由招标引发的讨论——国内电梯与国外电梯有差距吗?

  据了解,这次招标人是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据该公司人士解释,之所以在标书中写明只用外资或合资品牌,是按照设计方要求,设计中要求每台电梯造价在80万元以上,为老年人使用力求平稳,少事故,而目前国产电梯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

  主持全市政府采购,有招标经验的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分析这则标书,认为有“问题”:招标的最大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一般不能用国内、国外品牌来区分产品属性。如果是政府采购,还会对国内品牌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向。如果是国内品牌在某些技术上达不到要求,也应该用技术指标或参数来设定招标要求,而不是明确拒绝国产品牌参与。

  武汉某长期代理电梯招标的工程咨询公司负责人则认为:“有极少数设计方会对电梯中的"三大件",即主机、门机、控制柜的产地有要求,但像这样限制内资品牌参与招标,是违反招标法规的。”

  这位负责人并不否认,纯原装进口电梯与国产电梯依旧有区别。“就像原装进口轿车和国产合资轿车,功能一样,但性能却有差别。可是在中国市场上,纯原装进口电梯少之又少,片面强调电梯品牌是外资、合资还是内资,意义不大。”

  “土洋”电梯差距在哪里

  据了解,中国的电梯技术主要引自国外。改革开放30年过去,就像中国制造的彩电、冰箱一般,电梯纯制造技术已与国外没有差别。市电梯协会人士证实,现在电梯在主体技术上,内外资品牌差别不大,吨位、速度等指标也相近。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2010年中国生产电梯30万台,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一些合资品牌的大部分零部件都在中国本土制造,一些外资品牌为节省成本也会在中国采购。

  而且,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世界市场。就在去年10月,武汉智能电梯与美国城际发展有限公司签约,由前者向后者提供首批300万美元50台电梯产品,用于纽约市五月花大酒店、商务中心和超级市场。这是中国电梯首次出口到美国市场。

  然而,大多数人印象中,乘坐外资品牌电梯,就舒适度而言似乎总有不同,电梯内壁的材质看上去也有区别。

  这些年,国内电梯行业从国外引入了生产技术与标准,整机制造已没有差别,但在一些零部件的精细程度上重视不够,仅是开合门的时间长、声响大,就会造成乘坐的差异化。

  有时候,国产电梯为降低成本,加上高端技术的专业人才有限,研究开发成本较高,抑制了一些高端技术的使用热情,人为造成了国产电梯与外资电梯的差距。

  武汉电梯协会人士举例,外资电梯使用整板微机板,本身系统内置了变频装置,而国产电梯电路多将专用变频器外装在微机板上。运行时,外装变频器可能与微机板匹配不良,进而导致死机等故障,电梯就会停运。这也是国产电梯故障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其实,国内已经掌握了生产整板微机板的技术,但是成本会比外装高出20%以上,国产厂家不太愿意用。

  中国制造亟待重塑“特质”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武汉每年新增电梯大约在5000-6000台,三菱、日立、奥的斯等外资品牌占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尽管政府采购对国产品牌有所偏向,但查询市财政局网站可以看到,今年十多宗电梯设备政府采购中,只有2宗中标者是纯内资电梯品牌,其他多为合资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崇洋媚外”固然不对,但市场需求仍说明了一件事:“中国制造亟待重新塑造特质。”

  这种特质,就像提起德国货,首先想到“扎实”、“耐用”,尽管价格贵却有众多拥趸;提起日本造,就会是领先科技的代名词;而目前,说到中国制造,人们更多的只是提起价低。

#p##e#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学到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走过了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也许是因为太快,技术是引进了,但在使用与管理过程中,却浮在表面,在精细程度上越来越清晰地显出了差距,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以电梯行业为例,现在的电梯造价分成三块:生产制造成本占40%,安装费用占40%,后期维护占20%。可以说,安装及后期服务的总费用超过了制造本身,真正的竞争来自后两块。

  一些国产品牌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新领域内“补课”。武汉智能电梯负责人坦陈,目前正在培养强大的维修与售后队伍,与对手在竞争中学习。

  专家视点:

  昨日,谈起国产品牌被招标工程挡在门外的现象,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永保认为,当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有差距时,一味拒绝或者简单的强调扶持都是不对的,“应该是给国产品牌一种竞争的机会与环境,在竞争中的倒逼学习是最有效而直接的。”

  吴永保表示,无论中外品牌,其走向都一致,说到底背后还是质量的竞争,只有质量真正过硬了,才是一切对垒的根本。市场应该放开竞争的机会,让国产品牌在痛苦的招标过程中去缩小差距,这种直面交手很有杀伤力,进步会加快。

  有些企业认为,在本土品牌弱小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铺垫做大做强的“温床”。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都会提到“韩国途径”。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人就开始接受购买国货的精神灌输,75%以上的韩国人拥有手机,但大多是三星、LG等本土品牌,基本上见不到外国牌子。电脑、电视等电器也有同样的情况,大街上的车以韩国现代居多。韩国人给了国货支持,为本土企业生存拓出了空间,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现代、三星、LG等就是靠本土支持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对于这种做法,吴永保认为,扶持是有前提的,完全没有先进性的本土品牌,越保护、扶持越会丧失自主能力,只有扶优、扶特,才能真正促进本土品牌发展。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