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我们年产5000多台电梯,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出口额度已经达到了7000-8000万人民币,出口率近12%。”莱茵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流告诉记者,随着国内房地产成交量一路萎缩,电梯产业的光景也随之“江河日下”,在这样的态势下,今年开始,“莱茵电梯”就转移路径,开始闯荡“出口”这条探索之路。
据悉,从去年开始,电梯已经成为南浔区外贸出口的一个重点培育和重点扶持的产业。而作为支柱产业,电梯的良好发展在我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地破解眼前的发展壁垒,创造更大的利益价值,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决策之题。
“作为电梯之乡,目前我区已有50余家电梯及配套企业,产业集聚功能日益显现,而在这50多家的电梯企业中,已经开展外贸出口业务的企业有12家,以巨人通力电梯、怡达快速电梯、莱茵电梯、恒达富士电梯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主,占全区电梯行业数量的25%左右。”南浔区商务局副局长杨小红说,通过参加展会、进行相关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更多的电梯企业开始跨出国门,打开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至今,我们已经参加了在新疆、河北廊坊、越南、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地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会。通过参加大型境内外专业展会,不仅增强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更是带来了直接的效果。”恒达富士电梯总经理钱振华告诉记者,土耳其电梯展刚结束的一周内,“恒达富士”就收到了3个客户提供的订单信息。
记者了解到,通过政府扶持,2010年,我区电梯行业总出口达到1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0.7%,占全区总出口额的1.9%。虽然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总的出口量仍较为有限,占全区总出口的比重较小,但是出口增速较快,出口企业的数量也逐年增多,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个特色出口产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仅就怡达快速电梯而言,去年出口为529万美元,而今年,在预计年产电梯3000台的情况下,出口已达到600-700台,这样的比重,已经让怡达快速电梯成为我区电梯产业出口的佼佼者。
新兴市场的开拓初见成效,增速明显成为电梯产业开辟外贸出口新领域的标签。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着所有的企业,但对我区的电梯行业来说,潜力巨大的国外市场,是一块新奶酪,虽大,却不是那么好吃,从内销到出口,要面临的风险始终与机遇并存。
国际金融变局所引发的波动,让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人民币汇率,成为一个牵动出口命脉的话题,小幅波动就会让人惊慌不已。然而要规避风险,抓住机遇,就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在危险来临时绝地反击。创新支持,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则成为必修的基础功课之一。
“我们在上海、杭州成立了进出口公司,就是为了给企业转移出口做准备,而选择在这两个地点成立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那里有最好的专业人才。”李东流告诉记者,“莱茵电梯”的海外国际业务部就是专门吸收这些人才为企业出口之战做准备。“针对海外市场,引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的储备力量。现在在“莱茵”,针对海外和国内市场的人员配备基本是相同的。”
在人才战略上和技术创新上,电梯企业也有所“动作”——“沃克斯”重金引来我区电梯行业第一支职业经理人团队,而“巨人通力”和“沃克斯”则分别大手笔投入了4000多万元和1000多万元用于技改创新……通过引进专业人才、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以及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不断研发新产品,使电梯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品质提升,出口市场从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出口地区也相应地从亚洲向欧洲地区开拓、延伸,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成为面对形势多变的外贸出口时的重要底牌。针对当前我区电梯企业知名度低,国际影响力小的现状,我区电梯企业纷纷开始走品牌营销的道路,部分企业开始着手在境外注册商标,或者通过与国际上的大品牌电梯企业合资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巨人通力”、“莱茵电梯”、“怡达快速”、“沃克斯”等都是通过合资打响企业品牌的成功范例。
而区商务局也在不断加大对电梯行业出口品牌培育力度,专门召开了品牌培育推进会,对行业中出口量大、积极性高、品牌建设走在前列的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未来3-5年,通过对外贸易市场的培育,把电梯企业做大做强,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外市场。”杨小红说,“让我区电梯产业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外贸出口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股外贸出口的新兴力量,让出口扮演起我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重要角色。”
专家观点:“南浔电梯”放眼全球
上海市电梯行业协会秘书长 支锡凤
就目前情况看,南浔要按照电梯产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加强产业发展和引进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对解决关键工艺和技术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予以优先扶持,全面提升南浔电梯产业水平。
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电梯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装备水平、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持本土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与国内外大型电梯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快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重点开展电梯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方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技术专利、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信息化水平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强化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电梯产业技术水平。
不断提高产业中整机设备生产比重,鼓励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制造转变,提高整机品牌竞争力;同时,围绕龙头骨干企业,依托整机设备,发展“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延伸、完善装备制造产业链,促进分工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化,优化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
加强园区项目准入管理,优先、合理安排电梯产业建设项目,尽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建立节能电梯产业奖励制度;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吸引优秀人才来园区创业创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上市步伐;鼓励建立各类电梯产业服务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