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自动扶梯在城市天桥、地下通道交通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前不久,贵阳一地下通道的6台自动扶梯停运近两个月。而此前,该处曾数次发生老人摔伤事故,并由管理方赔付了医药费。
此次停运,引发市民议论纷纷,甚至质疑管理方“因噎废食”“是不是怕承担责任,便民工程成了摆设”。对此,管理方解释,停运并非是怕出事,而是例行检测,且正在拟定更合理的管理方案。
如何管理好“动”辄伤人的自动扶梯,的确是当下城市管理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扶梯停开:市民质疑“怕出事”
2011年12月15日,贵阳市一位85岁的老人在某交叉路口地下通道乘坐自动扶梯时摔倒。此后,该处自动扶梯一直停运至今。
2月8日,记者在这处地下通道看到,因自动扶梯停运,过往行人只得从狭窄的楼梯上下,颇为拥挤。也有人从停运的扶梯行走,有人甚至直接横穿马路,十分危险。
记者辗转了解到,已运行一年之久的自动扶梯并非由市政部门管理,而是由贵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施工方管理,电梯也是代管方“叫停”的。对此,贵阳市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斌解释说,因涉及工程协议的事,移交需要一个过程。
扶梯代管方一位姓宋的负责人说,扶梯是去年1月28日运行的,运行后,发生了三四起老人摔倒事故,“虽然事故并不是电梯运行质量造成的,作为代管方救助了摔伤老人,并垫付医药费,赔了不少钱。每天在这里上上下下的老年人太多了,我们压力很大”。
“这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吃饭噎着了,就不吃了吗?”家住贵阳市双峰路的市民罗军说,他和老伴已经70多岁了,几乎天天都去公园晨练,而此处地下通道是必经之地。
自去年接连发生数起自动扶梯事故后,电梯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连续走访贵阳市多个装有自动扶梯的地下通道及大型商场,发现也经常发生老人或小孩摔伤、夹伤的情况。
监管缺位:导致安全盲区
据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通报,201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75起,其中电梯事故57起,主要原因仍是违章作业和管理不善。
赵斌说,停运的那处地下通道十分特殊,因靠近黔灵山公园,人流量大,特别是经此处去公园锻炼的老年人多。他坦承,电梯作为特种设备,乘用需要有必要的技能,面对特殊情况没有配备专人加以帮扶引导,通道值班室也只负责监控通道治安,导致了安全监管盲区。
有市民建议,扶梯转速可以慢一点,以照顾老人。对此,代管负责人宋先生回应说,电梯安装、转动速度都有设计标准,“不能随便改动”。而标准是按照一般情况设定的,如果放慢,性急者边乘边跑,也可能会因挤撞发生事故。
前不久,北京一9岁男孩独自乘坐电动扶梯,将头伸出扶梯被夹死亡,凸显了“电梯死亡三角”安全盲区。而记者在贵阳市几家大型商场看到,自动扶梯运行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有的电梯标着上行,但实际是下行,有的没有黄线标识。
长久之计:制度保障与市民自觉
针对地下通道自动扶梯继续停运的问题,赵斌解释说,除了怕再出事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次质检即将到期,要重新检测;二是针对老年行人较多的特点,要研究出一个合适的管理方案。
正在研究的管理方案包括:派专人在电梯口引导,提高老年人电梯使用技能等。同时,还将制作醒目、易懂的标识,“将尽快把扶梯移交市政部门,实现管理正常化和经常化”。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日前下发指导意见,提出推行由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的制度。针对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使用负荷重、运行时间长、客流集中等特殊情况,要求运营单位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同时,加密维护保养频次,加强安全值守监控。
业内人士建议,电梯安全是一个综合体,只有生产厂家、经销商、检验机构、维保单位及用户都承担起各自责任,才能保障安全,电梯制造、维护及运营单位应按照新标准加快改造,改善设计,杜绝安全隐患。
此外,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群体的特殊性,在人流量较大的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大型商场扶梯处可仿照交通协管员、城市志愿者的方法,设置专门引导岗位。
消防专家也提醒电梯乘用者,一定要遵守乘用规范,提高安全技能,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一定有家属陪护,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站立时,应扶好扶手带,面朝运行方向,双脚要踩到黄线内站稳并离开梯级边缘;不要将头部和肢体伸出扶手外;不要穿拖鞋乘电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