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北京4号线地铁扶梯“倒行逆施”酿成惨剧,人们开始关注以往看不见的电梯安全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电梯行业问题还真不少。目前,电梯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稀薄,很多企业不得不压低价格以抢占市场。对于特种设备来说更关键的日常检修维护,也因陋就简,流于形式。企业节省了成本,使用单位省钱省事,双方仿佛就此达成了某种“默契”,但牺牲的很可能是公共安全。
电梯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乘坐者的体验,都是既新奇又担心的。人处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或者行动受限的传送带上,等于把生命和安全交给了机器和齿轮,因此,对于电梯等特种设备,一直都有严格的制造标准和维保要求。如今,各种电梯在城市已无处不在,很多人习惯了它带来的便捷,却忽视了背后的安全问题。电梯的检修维护,是一个看不见的良心活儿,普通人可以忽略,但如果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可以为省钱而偷工减料,质量监管部门门户洞开,出问题是早晚的事。而一出事,就关系到公共安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梯出现开关门不灵、上蹿下跳等小毛病,早已司空见惯。7月7日,广州地铁“广州火车站”站发生扶梯突然停运事故,当时扶梯上站满了乘客,虽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也让人捏了一把汗。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酿成大祸,也不会当成大事。因为电梯是否合格、有没有定期检修维护,一般人无从知晓,更无从监督。有的电梯还贴着经过安全检验的绿标,有的干脆什么都没有,我们也只能无条件相信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和质监部门。记者调查告诉我们,其实这种信任目前并没有那么牢靠。有报道援引中国电梯协会副秘书长张乐祥的话说,一些地铁公司为了省钱,舍弃国外普遍采用的重载扶梯,而采购商场使用的轻载扶梯。如果这一说法属实,已足够令人震惊;另外,个别品牌的电梯产品,已经在多地出现相同故障,却缺乏明确的说法,至今未见公布一起调查详情和故障原因;在日常维护和保养上,虽然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要求,电梯等特种设备,必须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维保,但由于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监管,硬性要求实际上往往被柔性处理,日常维护变成“走马观花”。在拥有电梯12.6万台,并以每年1万台的速度递增的北京,电梯行业现状也不乐观。据记者报道,北京电梯维保市场存在行业无序管理、恶性价格竞争、维修站点分散、专业维保人员缺口大四大问题。一些维保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就雇佣无证人员上岗,即使有了上岗证,很多人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与几乎无处不在的电梯扶梯相比,这样的维保队伍,显得捉襟见肘。电梯等关乎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必须有特别的安全措施;升降、滚动的电梯下是什么样子,普通人看不见,但电梯的安全保障,不能变成看不见的“黑箱”。而且,我们也有办法及早排除安全隐患,让人们免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恐惧。维护公共安全,最需要呼唤责任心。电梯企业和使用单位,应该以对公共安全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标准,不能在关乎人命的环节上省钱;质量监管部门,更要负起责任,监督规定和标准的落实;对于屡出问题的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要敢于采取处罚措施。具体到每一个环节上的个人,也应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在一些管理规范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每部电梯都标明了安全责任人。每次检测维护后,要贴上标识,签字画押。只有这样,以往看不见的安全功夫,才能看得见、能监督。
公众电梯安全防护意识薄弱谁之过
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发生的电梯逆行事故敲响警钟,影响安全的不只零部件,也有小习惯。记者昨天调查10处电梯,共2023名市民,其中五成市民乘手扶电梯不“手扶”,九成市民不知电梯紧急按钮为何物。北京地铁4号线发生的电梯逆行事故报道出来的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是:公共交通仍存在安全隐患,市民的公共安全意识薄弱。看了这个报道,记者认为,公众电梯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的板子不能打在老百姓身上,政府电梯安全防护教育的缺位应是主因。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大发展,我国城市的地铁、轻轨和超市等公共设施工程大量上马,手扶电梯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大量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生活,但电梯安全防护教育几乎没有,致使运行电梯伤人小事故不断发生,而且并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警觉。不是吗?看看城市每个手扶电梯处的警示牌上,只有“老人和小孩乘坐电梯必须有成人陪护”的提醒,哪有“乘电梯需手扶”“乘电梯需靠右”以及电梯紧急按钮的作用和位置等提示?鉴于北京这次事故的教训,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普及电梯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民众的电梯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在每个手扶电梯的上下位置出张贴乘自动扶梯须知,告知每个乘坐电梯的公众。一是,乘坐电梯时要注意,手握住扶手带;站立时面朝运行方向,脚须离开梯级边缘;必须紧拉住小孩,幼儿不得独立乘坐扶梯;宠物必须被抱住;不得攀爬扶梯,不得在扶梯上打闹;乘坐时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超出扶手带边缘。二是,平时乘扶梯要注意和前后人的距离,尽量远离拥挤人群,人多时靠边不居中,贴墙不贴人。三是,遇到拥挤伤害事件时,最重要要保护好头部和颈椎,可一手抱住枕部,一手护住后颈,身体屈曲,不要乱跑,就地保护。当电梯突然倒行,乘客应该迅速紧抓扶手,压低身姿保持稳定,并和周围人沟通保持冷静,切忌拥挤踩踏。一旦发生踩踏事故,应注意自我保护,迅速相互依挽,防止被人群冲倒。让市民学会应对突发公共交通事件的知识,掌握自救与互救方法。这样政府从保障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做起,保护好人们每日的安全出行。
电梯:特种设备为何“特”不起来
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发生扶梯倒转、导致较大伤亡事故后,各地对电梯安全的关注度陡然提升。在山东,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济南也曾发生多次电梯故障事件,虽然故障概率较低,没有造成严重伤亡事故,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电梯安全问题,而这与背后的维保问题密切相连。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电梯维保行业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低价揽活维保难以确保质量,还有的使用单位为降成本,延迟续签合同,使电梯在没有维保的状态运行,安全隐患非常严重。说起电梯安全,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记者家人就曾有过被关在电梯里、求助电话打不出去、被困长达几小时的惊魂时刻。在商场等公共场所,我虽然没见过“扶梯倒转”,但是剧烈颤动、刺耳噪声、走走停停这样的事,并不少见。正是因为电梯对人身安全的直接威胁太大,所以一直被列入特种设备来监管。前些年,由于电梯数量较少,电梯生产维护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一切都按“厂家、维保一体化”的路子来,安全问题并不突出。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电梯多了,“厂家、维保一体化”的旧格局也被打破,电梯维护保养走入了市场化,选择余地大了,就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有了竞争,也就有了偷工减料、服务缩水等弊端。电梯维保的市场化,使之在“安全要求不容打折”与“能省一点是一点”之间,萌生了危害极大的“赌安全”心理。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相关法规对电梯上上下下的安全预设了层层保护网,然而,规定能否落到实处,值得追问。笔者以为,既然电梯被列入“特种设备”,就应该使其在生产、维保、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度上“特别”起来。基于电梯之“特”,基本思路应该是:对电梯厂家的售后服务,以及电梯维保服务商,能否在登记注册于特别行业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平均成本,规定出一个强制性的平均性价比指标,用户在与服务商洽谈合作时,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的规定幅度,这样可有效避免电梯用户能省则省、服务者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安全隐患。此外,在安全监管上,应该进一步明确责任者的监管责任。比如,如果有电梯用户与维保服务商搞“阴阳合同”,或者维保合同过期之后长期不续签,糊弄监管部门,被糊弄者也应该承担未能发现之责。让电梯这种“特种设备”真正“特”起来,就是要给电梯维保提供一个既科学合理、又顾及公共利益的存在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既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更决定了公众的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