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7年前,2005年公示的《玄武湖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设计者原想在明城墙两侧的保护范围之外架起两座电梯,这一方案在当时就曾受到了南京众多专家与市民的强烈反对。近日,这一匪夷所思的规划又被扔到了明面上,有关部门要建一座透明电梯,横跨城墙两边,据说是为了方便两边出入。该方案一出,随机引发了大面积的争论。
激辩
支持
由于明城墙的阻隔,玄武湖不能向城市打开,人们进入非常不方便,浪费了一个最宝贵的旅游资源。
西湖之美在于开放性,中央公园和西侧市区却有道“箍”
历史上,玄武湖曾是南朝皇家园林的“蓬莱仙境”,也是明朝存放全国户籍赋税档案的“黄册库”;明城墙更是记载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兴废荣辱,唐代诗人韦庄便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之句。
但如今,欧阳修“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玄武湖)”的诗句,无意中也成了南京的一个小小“心结”。
之所以有“城墙渡”这样的设想,正是因为现在明城墙已成为割裂玄武湖和西侧市区的一道“箍”。现有的玄武门、解放门等通道远远不够,通过“城墙渡”可以让人们不费什么腿脚,轻松从城墙的一侧翻越至另一侧游览。
有园林专家表示:“西湖之美就在于她的开放性。而由于明城墙的阻隔,玄武湖不能向城市打开,人们进入非常不方便,这就限制了她对城市景观和市民生活所起的作用。”这造成了无论是外地来南京的游客还是本地游客,在观赏玄武湖和紫金山的时候,都不会特别想到去游览城墙,浪费了一个最宝贵的旅游资源。
反对
明城墙要避免被“画胡须”、被“穿衣戴帽”的厄运;因为子孙不必为拆除“历史违建”而烦恼。
网民:在历史遗迹上不要留任何痕迹,六十米的廊桥很不靠谱
要在600多岁的明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设想,还是像7年前的那场规划公示时一样,激起了反对的“声浪”。
网民“abc8450”在西祠网站上很“大胆”地发帖称:“在一条600多年历史城墙边矗立起一个个透明的、现代化的电梯,好像一个个吸血虫叮在一个巨人的身上。想想这就是不伦不类、大煞风景”。
他认为,“城墙渡”从功能上说,是为了方便游人上下。出发点很好,但意义不大。因为,从解放门的台城向西可以一直走到玄武门,向东可以走到九华山,并从九华山下来。但是临近玄武门处被封死了,这段路不过一公里多一点,只要把玄武门上下城墙的通道打开,游客完全可以从此上下。
根据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代都城城墙三十米范围内,不得新建任何建筑。按照这个规定,“城墙渡”从电梯到城墙再到另一侧的电梯,要建一个跨度超过六十米的廊桥还是透明的,“不知道结构如何解决,很不靠谱。”
“当代的或未来的规划大师们,在历史遗迹上不要留下你的任何痕迹,你们所要做的只有四个字:‘原样保护’!”网民“abc8450”直言不讳地说,这样,再过600年,子孙还能看到1200年前原汁原味的明城墙。他们会感恩,因为明城墙避免了被“画胡须”、被“穿衣戴帽”的厄运;因为他们不必为拆除“历史违建”而烦恼。
专家:会“切开”明城墙的天际线,原有的幽静隐蔽的环境会消失
“这是再延续7年前的荒唐。” 和上轮规划一样,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杨国庆依旧不能接受“城墙渡”。他说,首先,明城墙这样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任何规划都需要逐级报批,直至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现在的方案肯定不能过关。“城墙渡”的方案不符合文物保护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如果不公示就开建,明显是不合法的。
其次,明城墙不仅本体是文化遗产,文物环境也不能轻易地被破坏,不难想象,“城墙渡”会一个点、一个点地“切开”明城墙的天际线,将会削弱城墙本体的文物属性和价值。
杨国庆还认为,作为遗址性文化遗产,文物法不提倡无限制地免费上城墙,毕竟每块城砖都是600岁以上的高龄了,旅游要适当控制,更要传给子孙。
对相关部门宣称“城墙渡”是为了解决市民游览玄武湖不方便的问题,对此,杨国庆嗤之以鼻:“如果真要方便,那不如把城墙全部拆掉。”他认为,如果让全南京人来投票决定“城墙渡”建设与否,会有一半以上的人投反对票。
笔者认为这些怪现状能够出现,既是GDP第一的政绩观所引导,也不能不说与旅游热有很大关系。国人富起来了,旅游也成了时尚休闲方式。黄金周什么的,不出去旅个游都不好意思跟人说。然而,旅游是为了什么,倒没有多少人好好想过。旅游的本意是为了陶冶身心、增长见识,去名胜古迹游玩则是追慕古人,自然要抱着一颗憧憬向往之心才行。可有太多人只是为了“到此一游”而去,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有人更是何处新奇刺激就往哪跑,不辨美丑、不知真伪。如此旅游,给某些地方肆意利用先人遗产挣钱提供了土壤。
富起来的国人,要补上“文明”这门课。在这门课里,国人既要学会安安静静地欣赏名胜风光、拒绝“假冒伪劣”古迹,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家门口的山水古迹。在这方面,南京人开了个好头,只望他们的抗议声能够产生作用,护得住这六百年历史沧桑都没有打垮的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