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最终洞察民情,于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出为兴建上坡地区自动扶梯系统和升降机系统工程计划订立一套评审制度,并尽可能在依山而建的公共屋村安装连接公众地方的升降机及自动扶梯,以及在层数较少而没有升降机的公屋村,加装升降机,以方便居民上落。对市民和地区这方面的长期要求,作了一些起码的回应。我们还需端视具体工程的落实。
改善上坡地区人流及环境
香港人烟稠密,加上四处依山而建,妥善处理上坡地区的行人流动至为重要。施政报告建议的改善工程肯定有助畅通上坡地区人流,方便居民上落,避免人车争路,减少交通堵塞,有助改善空气质量。中环至中半山的自动扶梯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政府应该尽量在其他上坡地区兴建同样的设施。在设计及安装这些设施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融入地区环境,进行美化环境的设计及施工,及引入自动操作和监控系统,以减少能耗和节省维修开支。
替代不安全的伤残人士上坡小径
为了方便伤残人士享用依山而建的各样公众设施,政府各部门都会在连接公众设施的斜坡上,兴建坡度平坦的上坡小径,供坐轮椅者使用。然而许多斜坡都有15米至20米以上的高度,兴建小径需要把斜坡削后,既减少用地,又增加斜坡加固成本。大的落差更令到这些上坡小径需要在斜坡面走“之”字体,及动辄建100米以上的长度。对轮椅使用者来讲,使用这些长长又弯弯曲曲的小径肯定是一场恶梦。当往下移动时,很容易有所差池,翻倒轮椅,甚或掉下斜坡,引致伤亡。从安全的角度,安装升降机及自动扶梯应该是很不错的替代方案。
提升香港关爱形象
随着人口老化,我们见到越来越多公公婆婆,加上伤残人士、孕妇及病患人士,每天在香港各处的上坡地区辛苦地走动,他们挣扎爬梯级上斜路的苦况,教人心酸。这些不人道的情景,老早就不应该发生在自比现代化世界大都会的香港。所以改善工程亦有助提升社会敬老、扶残、关爱、和谐的形象。
应推广至所有的公众设施
欣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近日表示,未来五年会动用逾九亿元,全面检讨全港公屋,进行七百八十项加装或更新升降机等工程,并依公屋人流及人口老化情况,厘定动工的迫切性。除了公屋及居屋外,我们认为很多行人天桥,处于上坡地区的休憩公园、游乐场、社区中心、图书馆等公众设施,由于人流也不少,政府亦应该安装升降机及自动扶梯。
改善工程属小型工程,主要由本地承建商投标,施工以本地工程人员及工人为主,比起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在创造本地商机及就业方面,更具成本效益。政府应多推出此类型工程,以对抗金融海啸所生成的影响,稳定社会。
相比挽救金融业、扶助中小企业、振兴经济及其他纾解民生等各方面,相信提出兴建上坡自动扶梯及升降机,是行政长官曾荫权2008年施政报告中最能彰显“以民为本”的建议。我们支持建议,更热切希望政府各部门全情投入,早日在有需要的上坡地区兴建自动扶梯及升降机,纾困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