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医用电梯因其使用场所的特殊性、使用对象的复杂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梯无论是在使用管理上还是在产品的设计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通过检验发现,目前医用电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存在某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一个检验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对当前医用电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用电梯的管理者和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对医用电梯的使用管理引起高度重视,从而能更好地保证医用电梯的安全。
1问题案例的引入
2012年11月,重庆特检院对重庆市某大型医院的医用电梯进行了定期检验。该医院住院部一共有6台医用电梯,出厂时间均为2002年1月,其额定速度为 1.75m/s,额定载重量为l.00t,15层站。经过检验人员检验发现,该电梯存在以下问题:(1)电梯使用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无电梯管理人员证。(2)电梯实际使用频率非常高,乘客候梯时间较长。(3)部分电梯三方通话、 应急照明无效。(4)无应急演练记录。(5)轿厢明显处未张贴乘客使用须知。
检验人员随即出具整改通知,按相关要求对部分电梯出具了检验不合格报告。单从该单位电梯本身的产品质量、维护保养质量来看,应该说电梯基本符合要求,从急修记录反映这些电梯故障发生的频率处于可接受程度。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医用电梯所适用的场所和适用对象的特殊性,该医院电梯所反映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笔者将围绕医用电梯检验中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
2医用电梯检验常见的问题
2.1产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都是开敞式设计,客流中有普通就医者、住院患者、医护工作人员、探视者等,复杂的客流对象决定了医院电梯配置与选型相对于普通建筑物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上述案例中的大型医院,尽管电梯数量看似较多,单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仍然无法满足实际客流量的正常需要。笔者随意统计了一下乘客的等候时间,平均超过12min,甚至出现了手术患者与乘客争 抢电梯服务的一幕。当然,这其中也暴露出医院管理薄弱,这个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因为,电梯是现代医院重要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是现代医院高速运行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高层组合式医院还是多层庭院式医院的建筑都与电梯的选型与配置有密切的关系。而目前我国医用电梯的配置要求,一般散见于专业的建筑设计规范之中。JGJ49-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第3.14条 规定:(1)4层及4层以上的门诊楼或病房楼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2台。(2)当病房楼层高度超过24m时,应设污物梯。(3)供病人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梯,应采用病床梯。(4)电梯井道不得与主要用房贴邻。该标准第5.14 条对上述第(1)、(2)款做了强化调整:2层及2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宜设电梯> 3层及3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梯且不得少于2台。其中1台为无障碍电梯。
上述标准实施到现在已有20余年,随着医院功能设计和患者康复要求的提高,对医院电梯使用的频率将比以前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电梯配置标准应该适应目前医院医疗和患者康复的多种需求。
2.2产品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轿厢面积超标存在安全隐患。在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颁布执行前,制造标准和相应检验规程对医用电梯载重量与轿厢面积规定不细,相关人员在对此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医用电梯轿厢面积超标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案例中由于产品生产时间较早,轿厢面积与额定载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不符合标准的有关要求,而类似情况的医用电梯在相当 一部分医院还在使用。与此同时,患者电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当作乘客电梯使用又无司机操作,当突然涌入大量人员时,制动力矩由于是按照it额定载重量进行设 计的,而轿厢面积又可以装载超过it的人员数量,由此,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安全隐患将日益突出。
(2) 轿厢与值班室电话、应急照明无效。医院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同时,医院作为公众场所其电梯的使用频率比其他建筑物高。为此,我们在检验过程中查看了记数器统计的电梯起、制动次数,平均每天运行次数均超过2000次,几乎是普通建筑物电梯使用频率的2倍。 因此,高频率的使用一方面对电梯的产品质量和维修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电梯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电梯处于故障状态下及时有效地疏散乘客对于医院这一特定场所显得尤为重要。据医院管理人员介绍,该医院电梯在运送一手术病人时出现故障,由于救援不及时险些酿成险情。轿厢与值班室电话和应急照明的有效是及时疏散的前提条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医院值班人员的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救援信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而延误救援。
(3) 轿厢明显处未张贴乘客须知。轿厢处未张贴乘客须知也是目前电梯检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医用电梯也不例外。由于医院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由于病情等因素难免会出现不同于常人的紧张和急躁情绪,如果没有乘客须知,一旦出现突发故障,将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2.3 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梯管理人员。电梯管理人员承担电梯管理的责任,其主要职责除了日常检查和监督维修保养单位对电梯定期保养外,还要承担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救援工作。以上工作要求电梯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外,更需要具备电梯管理和业务知识。按相关规定,电梯管理人员必须持有电梯管理人员证方能上岗。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电梯管理人员虽然都持有上述证件,但由于岗位设置原因很多管理人员都还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电梯的日常管理,对维修单位的监督、日常检查等岗位职责也只能体现在一种形式上。部分医院的电梯管理大都依赖于电梯维修保养单位。
(2) 应急演练记录。按照有关规定,医院等特定场所使用的电梯每年应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并应有演练记录,然而部分医院对此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提供的应急演练记录基本上是应付了事。
(3) 司机操作问题。按照TSG5001-2009《电梯使 用管理与维修保养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医院患者提供的电梯应为持证的司机进行操作。然而,在医用电梯检验中鲜有司机操作,绝大部分都为乘客自己操作。
3相关建议
3.1电梯配置应关注的问题
基于目前医用电梯配置数量与规格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规范和完善建筑物电梯配置与选型规范。曾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医用电梯交通配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些参考建议,在此,笔者引用一些专家对医院电梯配置的建设性意见以供规划设计者和医院电梯的使用者参考。
根据部分学者对国外医用电梯客流量分析的有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医院客流的实情认为:电梯交通配置是现代医院高速运行的必要保障,相对于病床交通,医院建筑的乘客到达率比病床交通流高出2~ 3倍。这说明电梯的可变工况设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监护系统的使用使乘客不必像以前一样长时间待在医院,患者活动空间的加大使其周转的次数将大幅度增加。这些新的需求,将成为未来医用电梯配置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2对因轿厢面积超标隐患的处理建议
尽管近几年来医用电梯轿厢设计已考虑了医院病床尺寸的特殊要求,由以前的It设计为1.6t,提高了电梯的本质安全。而以前医用电梯轿厢面积与实际载重量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此,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笔者有以下建议。
(1) 有条件改造的应按照目前新医用电梯的设计参数进行改造,当然应权衡改造成本和更换一台新医用电梯的成本。就目前而言,It的医用电梯在重庆市绝大多数起码也有10年,考虑折旧等因素,更换一台性价比也许更高。
(2)暂时没有资金进行改造的医用电梯,建议其使用单位应在司机操作的前提下监护使用,且定期对电梯的超载保护开关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定期对电梯按照150% 额定载荷做静载试验以验证电梯的曳引条件和制动力是否满足有关要求。
3.2 加强医用电梯使用管理
针对医用电梯的特点,医用电梯的使用单位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且不可将自身的管理职责全推给电梯维修保养单位。电梯管理者要认真履行相关职责,特别是电梯司机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电梯。如前所述,由于医用电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梯其使用频率更高,因此,管理人员除了对电梯的维护保养进行监督外,还应根据电梯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发生的频率做好相应记录,以为制定电梯大修和改造方案提供依据。
3.4 做好电梯应急处置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医院电梯与其他电梯在发生故障时电梯应急处置最能体现的价值所在。考虑到医院在发生突发状况时的急迫性,作为电梯管理者应掌握电梯应急救援的操作要领,定期开展电梯应急演练,做好相关记录。与此同时,应定期检查与电梯应急操作有关联的轿厢与值班室电话、应急照明及救援工具的完好性,从而保证电梯应急救援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作者:张东平,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