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上海房地产的近来发展和未来展望
作者: 2008-11-25 10:52:23 浏览:107
[打印]

刘正才(中国访问学者)

  很荣幸我有这个机会给大家讲上海房地产问题,但我想告诉大家,我讲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主要是住宅市场,而不是商业房地产。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第八大城市,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858万,实有人口超过2000万。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

  我分为四部分讲,下面来讲第一点。

一、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工具

(一)住房的产品特点

  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住宅的产品特点有个简单的了解。与一般商品不同,住宅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住房首先是消费品,而且是生活必需品。(2)住房不仅是消费品,而且还是投资品。(3)住房属于不动产,具有较强的区位特征。(4)住房属于大金额产品,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例较大。(5)住房附属于土地,要受到土地有限的限制。相比中小城市来说,大城市的住房用地显得更加有限,因此住房的供给弹性更小。

(二)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分析工具

  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上所有的变化最终反映在价格的变化上,而价格变化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至于其它对价格的影响因素,它们不是直接作用于价格,而是通过影响供给或需求来达到影响价格的。因此,运用供求规律来分析房价是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对于大城市来讲,由于土地非常有限,房价变化更主要取决于需求的变化,因此我将把分析的重点放在需求上。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供给。

  住房需求可以区分为自住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投资需求主要追求长期回报,不仅考虑增殖收益,而且还注重租金回报;投机需求只是看重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主要为了赚取短期的买卖差价。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属于正常需求,决定市场基础价格,而投机需求是一种非正常需求,是产生房地产泡沫的根源。

  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房价呈现长期上涨的趋势。但是,只要住房作为商品就不能例外,其价格也将出现周期性波动,不会是直线式上升,阶段性下跌是正常现象。

二、过去六年上海房价的增长情况(2002—2007)

(一)上海房价上涨了3倍

  上海商品住房价格从2000年开始温和上涨,2002年开始快速上涨,由于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增多,20004下半年至2005上半年加速上涨。从2005年4月起,上海对房地产价格加大了调控力度,房价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下降,到2006年3月的将近一年里下降了将近20%。不过,上海房价从2006年4月又开始温和上涨,到2007年6月开始加速上涨。2001年底,上海商品住宅交易均价每平米是3413人民币,到2007年底上海住宅交易均价涨到了10292人民币(合1505美元),6年里涨了3倍。目前,上海市中心的住宅均价每平米超过28000人民币,即超过4093美元,大约为纽约曼哈顿的30%。
  (二)别墅单价是同地段公寓的2倍左右

  另外,我想谈一下别墅价格,每平米大约是同地段公寓价格的2倍左右。从2005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别墅建设用地的供应,因而导致别墅价格在2007年里疯狂上涨,上涨幅度超过一倍以上。去年8月底我的一个朋友打算购买别墅,他想买的别墅那时总价是500万,但他有点犹豫没有买成,到我今年8月底离开上海时,他告诉我这个别墅总价已经超过1000万了。

三、上海房价增长较快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因素

  1.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7年是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收入增长很快,上海也不例外。中国人均GDP在2001年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达到1038美元,2007年人均GDP上升为2460美元;上海2001年人均GDP为3700美元,20007年达到8500美元,六年里增加了2.3倍。虽然上海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没有房价上涨的速度快,但我们不能只考虑收入一个因素,还要考虑其它多种因素。

  2.处于需求弹性较高的中等收入阶段。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呈倒U型发展,即当人们处于低收入时,消费重点主要是吃和穿,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当人们收入进入中等之后,消费重点转向住,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开始大于1,但当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消费重点则转向汽车和其它高档商品,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又下降到小于1。据研究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阶段,是房地产起飞和快速发展时期,并将延续到人均GDP13000美元的水平才会出现下降。因此,上海正处于需求弹性较高的中等收入阶段,住房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要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博弈的结果,受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中国文化。

  1.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房地产投资意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长期的农业社会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恋土情节,土地和房产历来成为中国人最为钟情的投资对象,并把它们视为财富的象征。笔者去年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0.5%的人表示有能力就应该多买房。

  2.中国人买房居住的意识比较强烈。当子女成年结婚后,一个家庭通常要分解为多个家庭。考察中外家庭史,可以发现中国人分家和其它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分家是与分房产同时进行的,一般不存在有房产可分而去借住他人房屋的情况。然而,在欧洲甚至是在日本,分家就必须分得房产不是必然的,孩子成年后寄人篱下是常有的事。因此,中国人对住房的“主人”意识相当强,往往把“寄人篱下”当成耻辱,对租居他人房屋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在笔者收回的调查问卷中,82.6%的人结婚后不愿意与父母长住,只有15.1%的人表示能力有限时可以接受租房住一辈子,83.7%的人则表示买房时不会去算租房和买房哪个更合算的经济帐。因此,在购房和租房选择上,中国人往往愿意为拥有产权房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我还可以告诉大家,中国人结婚一般要有独立的婚房,在上海更加明显,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房子,是很难找到对象和结婚的,即使谈了女朋友,也很可能要分手。

  3.中国父母乐于资助子女购房。子女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这一点在强调血缘关系的中国表现得更加强烈,中国父母更加关心子女的生活。在当代中国,子女分房的传统已演变成父母资助子女购房的习俗。当中国子女结婚与父母分家时,父母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通常要为儿子购买婚房,如果经济实力较差也一般会或多或少资助儿子部分购房款。在笔者收回的86份调查问卷中,41.9%的人表示当心目中的购房首付不够时,会让父母支援。事实上,很多上海父母已经提前帮他们的儿子买好了婚房。

  总之,除出于经济效用考虑外,中国人购房还有更多非经济效用方面满足的原因。

(三)政府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是影响住房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住房制度、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城市规划等。中国长期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较低。自从1998以后,中国逐步停止了福利分房制度,转向了以(1)市场为主体的住房制度,(2)银行对住宅实行5%左右的低利率的贷款,从而使住房需求得到大量而持续地释放。(3)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会产生被动性住房需求,是影响上海住房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1992年以来,上海兴起了一场旧城改造运动,尤其是2002年上海申请世博会成功后,进一步加大了旧城改造的力度。从2002—2007年,上海平均每年拆迁住宅面积达到597万平方米,占到住房销售面积的21.9%。另外,中国至今(4)没有出台物业税,即购买住宅后不要交纳任何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投资需求以及投机需求。很多上海家庭有两套房,甚至有些家庭有三套以上的房产。

(四)人口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独一无二。上海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是独一无二的,它处于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入海口,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还有中国最大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作为腹地支撑。另外,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不像南方中心城市广州那样闷热,也不像北方中心城市北京那样太冷。总之,上海是中国最适合人们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城市。其实,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远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了中国以及亚洲最大的经济中心。自1990年代以来,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2)常住人口年均增加40万人口。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国外省人口流入,也吸引了不少境外人士来发展,这两部分人被称为“两外”人士,其中境外人士包括港台及海外华人。2001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614万,2007年增加到1858万,年均增加40万人口。在2007年1858万的常住人口中,有500万是外来人口,其中外国人有13.3万。

  (3)“两外”人士成为重要购房力量。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本地居民购房比例占75%左右,两外人士占25%左右,其中外省市人士购房20%左右,境外人士购房5%左右。而在上海市中心高价位的购房比例中,两外人士占到55左右,其中很大部分是台湾人、香港人以及海外华人。相比中国大陆人,这些人的资金实力更加雄厚,他们购房的目的除了一部分人想在上海定居外,其他的买房都带有投资性质,看中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

  另外,今年来两外人士购房比例呈现较快上升趋势,据上海银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 “两外人士”的房贷发放额占到60%以上。

四、上海房地产的未来展望

  (1)上海的城市规模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曾经是农业大国,虽然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进入发达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城市化以及城市的大型化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其实,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大。以上海为例,土地面积634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930人,远低于香港的6420人、东京的5860人和纽约的9760人。如果按香港的人口密度算,上海将来可以承载4000万人口,还可以增加2000万人口。虽然我不希望上海的人口将来增加到如此庞大的数字,但上海的城市规模的确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因此人们常说,上海不再是上海的上海,而是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

  (2)上海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并被国际主流媒体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上海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实现这个远大目标并不是一个梦。对上海未来快速发展的稳定预期,无疑增强了人们购房消费和投资的信心。

  从目前来看,(3)上海高层建筑的数量已经超过纽约,并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展望未来,上海房价无疑也具有巨大上升的潜力,我同样(4)期望上海房价超过纽约的那一天(20-30年)。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