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广州的亲友听我说住在六十一楼,有很大反应,有的问:“什么,六十一楼?”有点不可置信。有的问:“电梯要用多长时间到你的楼层?很长吧。”我说:“好像差不多,升得很快。”年长的亲友会问:“向楼下望,你不惊吗?”
使我意外的是,香港身边的朋友竟然也问我怎么住这样高。他们忘了国金中心二期更高,许多人不是每天在六十楼以上的写字楼上班吗?
每日电梯上落,习以为常,没有什么感觉,亲友的话题使我突然想到,电梯是香港的一段发展史,见证城市走向繁荣。
远的不说,就以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见,中环不少商行的电梯,由电梯司闸工人操作,上升时,用手将闸门拉合,乘客出电梯,司闸工人将闸门拉开,待乘客出去,又将闸门拉合。这类人手管理升降的电梯,上环南北行一带比较集中,那年代,我常到中环一家出入口商会,就是搭这种电梯,印象最深刻是铜质的电梯拉闸,擦得光闪闪,古色古香,使人感觉颇有身价。上世纪六十年代苏美升空探月了,电梯未见多大改进,我工作的公司从没有电梯搬进有电梯的新建大厦,电梯是用人手推拉的闸门,只省去由工人操作,听旧日同事说,这电梯现在还用?。
说远一些,香港电梯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又称“升降机”,叫法保留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改叫“礡v。最早设有电动“升降机”是中环几座英资著名的建筑物,如香港大酒店(现置地广场附近)、太子行、于仁行、邮政大厦(现已改建为环球大厦),只有几层高,却已装上升降机,成为“摩登”都市的标誌,也突显英资洋行的显赫地位。
升降机那时是身份象徵,讲阶级地位,只有衣饰整齐、西装革履的洋行大班、洋行买办、律师楼及法庭师爷、写字楼的洋人或华人高层可以使用,一般写字楼后生、工人、佣僕,或认为衣冠不整的恕不招待,要走楼梯上落。
一位长者当年十馀岁入职做写字楼后生(杂工),见他人搭升降机上落,自己要由楼梯跑上跑落,十分羡慕。他回忆一段往事,有一次他正在徒步上楼梯,发觉升降机停在两层楼之间,里面困?写字楼的大班,本是去喝下午茶,正等待技工修理,无法出来,便?他买咖啡西点,由楼梯侧递茶点给里面的大班享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新型商厦纷纷建成,地产业兴起,旧楼不断重建,二十多层建筑物大量出现,新一代电子自动控制电梯面世,电梯成为先进科技产品,市民生活普遍使用的工具。
香港地产建筑飞快发展,走在电梯技术发展前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超过三十层高的甲级写字楼,但电梯未能升至最高层,技术关口无法解决,只有在其中一层设接驳,再转搭上高层的电梯,现在有些高层写字楼需要“转礡v,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的百层商厦都是一簳麭说A不用中途转繸绖憿A连我住的六十一层住宅,也是直上直落,科技带来生活许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