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400多台小区电梯“尝鲜”,上海首套智能解困系统长什么样
作者: 2020-06-24 11:47:13 浏览:8616
[打印]

            摘要:用图像识别技术判断电梯内是否有乘客被困,然后通过程序发送提示。

  用图像识别技术判断电梯内是否有乘客被困,然后通过专用程序向市场监管部门、小区物业、维保单位发送提示……上海首套电梯智能解困系统近日在部分小区试点,首批试点已覆盖400多台电梯。

  困人2分钟就提醒

  6月23日13时45分,长桥市场监管所所长于凯的手机上弹出提示信息,显示华滨家园小区16号楼1号电梯内有人被困。

  与此同时,华滨家园小区物业经理、电梯维保单位负责人的手机也响起提示音。

  记者注意到,点开标题为“电梯困人提醒”的推送消息,可以看到包含电梯位置、梯型和使用场所,以及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和双方联系方式在内的各项信息,还能看到电梯内的实时监控画面。

  画面内,一位男性居民正蹲在电梯一角等待救援。

  离事发地点最近的物业公司确认情况后,立即调派保安赶赴现场,留守监控室的负责人则通过电梯内的语音系统与居民对话,确认其安全,安抚其情绪。

  约5分钟后,维保单位正在小区内其他楼层作业的维保人员赶到现场,很快就让电梯恢复了正常。

  走出电梯的居民情绪稳定,表示从被困到问题解决,前后不超过10分钟。

  “虽然是一场电梯困人的应急演练,但解困速度和‘实战’没有太大差别。”于凯告诉记者,电梯内置的图像识别系统可识别电梯内是否有乘客,一旦电梯发生故障,电梯门紧闭超过2分钟,系统就会向有关责任人发送提示。

  除了可以提示电梯困人,该系统还能提示堵门、骑车乘坐电梯等不当使用电梯的不文明行为。

  在演练现场,华滨家园小区其他楼层就发生了快递员将电梯当成理货间,用快递箱阻挡电梯关门的问题。接到系统提示后,物业立刻通过电梯内的语音系统劝告快递员,并派人到现场监督其整改。

  维保从被动变主动

  “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变主动。”通力电梯维保负责人钟英辉告诉记者,之前发生电梯困人情况,被困人员往往通过轿内三方通话或手机与物业取得联系,物业通知维保单位,维保单位再通知维保人员。这一流程走下来,最快也要5分钟。

  如果发生电梯内没有信号或乘客不懂自救操作等情况,小区物业和维保单位就会“后知后觉”,乘客获得救援的时间被拖延不提,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危及乘客的安全。

  此外,如无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对人员被困情况、解救过程以及故障是否排除等皆无从知晓,更无法监督维保单位是否按操作规程安全、快速解救了被困人员。

  根据《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对其维护保养的电梯安全性能负责,并确保应急救援电话24小时有效应答,接到乘客被困报警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完成救援解困。

  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负责人周拥民介绍说,从近期的执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维保单位能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但监管部门发现,有少数单位为赶救援解困时间而“病急乱投医”。

  比如,未将电梯轿厢恢复到与楼层平齐,便尝试将乘客从轿厢内拉出来,一旦电梯失控移动,后果不堪设想。

  借助试点系统,监管部门可以主动监控困人到解困的全过程,随时摘除风险隐患。

  据透露,今年5月启动试点以来,长桥市场监管所辖区内已收到6次电梯困人预警,其中就有1起违规应急救援的情况。

  通过系统发现问题后,市场监管部门已约谈相关企业,要求其积极落实整改。

  智能监控“老龄”电梯

  记者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电梯智能解困系统是上海特种设备管理探索智慧监管、“一网统管”的起步点之一。

  电梯“老龄化”已成为上海特种设备管理需要攻坚的一道难题。

  根据上海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报告,截至2019年底,上海在用特种设备超过54万台(套),其中,电梯多达26.39万台,不少电梯已经服役超过15年。

  去年,上海对3131台住宅小区老旧电梯进行了安全评估,并为12589台电梯加装了远程监测装置,还给1.2万台住宅电梯张贴了智慧电梯二维码和安全警示标志,但“老龄”电梯的存量依旧庞大。

  上海一些区已开始试点建设有关的智慧监控平台,为辖区内所有老旧电梯建档并纳入平台监控范围。

  届时,老旧电梯无论是有突发的“急病”,还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都能实现在线管理和分析。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