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楼市复苏,正在变味。借最初的“刚需长期压抑释放”反弹行情的掩护,信贷宽松背景下的各路资本纷纷暗渡陈仓,楼市在“资本推动型”的模式中再一次被“拔苗助长”。
在6月底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中,绿城中国(3900.HK)董事长宋卫平再次发出了将发力拿地的信息。宋卫平表示,国内地市底部已经出现,甚至在未来两年中购地都相对安全。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现在只要资金状况允许,就可以出手拿地。”宋坦言。事实上,绿城中国至少在两头发力,腾出更大的资金空间加入到新一轮的土地争夺战中:一是加速销售回笼资金,包括其在上海南外滩的高档项目——绿城·黄浦湾,从去年坚守至今,终于宣布将在下半年推出;另一方面,绿城继续加强融资举动,6月23日,公司宣布授予包括绿城中国的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的若干雇员将近4737万股购股权,将内部融资5.21亿港元。
这家曾在上一轮“融资-圈地”潮中站在了开发商队伍最前端的浙江龙头房企,在目前这轮新的行情中,又开始蠢蠢欲动。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万科(000002.SZ)和上海绿地集团(企业专区,旗下楼盘)是此轮购地潮中动作最大的代表性企业,但如绿城中国一样,绝大部分开发商尚未开始发力,大部分房企正处于筹备资金、四处调研、准备拿地的阶段。
本轮“融资-圈地”潮才揭开帷幕,后市将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而这也正是许多业内人士所担心的。上海当地一位知名的房地产专家指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融资是不可能的,但一定需要政府有效监管,否则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会有泡沫并很快破灭。
房企土储暴增 后市资金涌入
这一轮拿地的领头羊是万科和绿地。
克而瑞(中国)研究中心总经理兼首席研究员陈啸天指出,5月份,万科和绿地是自2009年以来新增储备项目数量最多的企业,各新增7幅土地。
正是从5月开始,土地市场量价齐升。
在长三角,南京、杭州新增土地供应明显,南京达到34.1万平方米,杭州为31.2万平方米,宁波打破上半年“地荒”,5月新推14.8万平方米土地。土地成交方面,南京、杭州5月又有总共15幅商品房地块摘牌,其中南京分别位于栖霞和六合两区的2幅居住地块分别以溢价83.6%和52.4%摘牌。
克而瑞数据显示,仅仅5月份,国内30家主流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总量大幅增长,由4月的103万平方米增加至409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97.09%。
“从30家企业5月获取的土地区域分布来看,30家企业获取的新增土地主要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为主。”陈啸天指出,从已成交的土地规模来看,除万科佛山佛南(挂)2009-015地块和富力的从化温泉村项目体量较大外,其余各房地产企业获取项目体量主要以10万平方米以下和20-30万平方米的区间为主。
到目前为止,除购地尚未形成当年“全民参与”的热度外,土地价格也还未出现当年的天价。
以万科为例,获取的新增项目多集中在二线城市,相对其他在一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的企业而言,万科5月新增项目的楼板价相对较低。其中除了佛山地块和青岛双山南山地块外,其余项目均以合作方式获取,万科拥有合作项目55%的权益,有效地减轻其资金压力,分散市场风险。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担心的是,按照这样的市场走势,当年地王频出的过热情况可能很快到来,新一轮的泡沫会被越吹越大。
毕竟,像当年拿下多幅地王的绿城中国,至今尚未出手,而是在积极准备“弹药”。加上上半年众多房地产企业销售资金回笼充分,这些资金将有很大部分回流土地市场,只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在整理上半年积蓄的“资金弹药”。
新一轮泡沫:来得快去得快?
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新一轮的融资已经启动,开发商融资意愿强烈。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率先复苏并兴起新一轮行情,也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包括房地产投资开发资金以及用于购买不动产保值增值的个人资本。”裕景地产集团副总裁黄世达近日告诉本报,正是看到中国市场的回暖,裕景地产也顺势推出了其在中国内地的新一个核心项目、东北第一高楼——大连中心。黄世达透露,目前该项目销售部分消化迅速。
加速销售回笼同时觊觎新的融资,正是当前众多房地产企业共同的思路。6月23日,复地集团(企业专区,旗下楼盘)股东周年大会通过一项特别议案:授出一项一般性权给董事会,以发行、配发及买卖不超逾已发行内资股20%的额外内资股及不超逾已发行H股20%的额外H股。
“内房股的集资计划今年都纷纷展开。”某大型证券公司的房地产融资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不仅仅是IPO,地产企业的配股发债等多种融资渠道都有不少公司在尝试,一家公司尝试多种渠道的情况很多,但目前总体而言,发债的途径相对更加主流,这跟股权公开募资渠道尚未完全放开有关。
据了解,目前中国海外、华润置地(企业专区,旗下楼盘)、世茂房地产、合生创展等企业均宣布了配股集资。SOHO中国(企业专区,旗下楼盘)宣布发行5年期可转债集资27.4亿,明确用于核心城市的土地争夺;远洋地产(企业专区,旗下楼盘)23日起在内地发行人民26亿元公司债。
更多的资金“在路上”,指向一致:房地产市场。不少融资项目的资金投向则直接明确用于土地争夺。
问题是,在大量资本尚未进场的时候,楼市已经出现过热的泡沫情况。
6月22日-28日,上海楼市周成交均价为16947元/平方米,环比再度上涨8%,已经创下了自去年7月份以来的53周新高,距历史最高房价仅相差380元/平方米。同时该周成交量达到49.38万平方米,环比同样上涨10%。
值得担忧的是,当绿城中国等积累了充足弹药的企业集体出手、大量在路上的资金最终到达房地产市场时,庞大资本推动下,风险和泡沫最终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