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我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7.9%,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但比今年一季度的6.1%上升1.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GDP扭转连续7个季度回落的态势,并且基本与业界预期相符。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年保8无悬念。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董先安认为,几个季度以来数据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一个典型的内需驱动的“V”型复苏。
交银研究部人士也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回升的趋势将延续,甚至会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9%,四季度GDP增速为9.8%,2009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从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数据的表现来看,去年四季度政府推出的保增长政策效果明显,并且基本从趋势上看没有二次探底的可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上午在央视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国经济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企稳回升。
采访中,国投瑞银投资副总监袁野认为,上半年的投资主线是经济衰退走向复苏以及市场对通胀的强烈预期,那么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较为明显地呈现从经济复苏到经济周期早期扩张的转换。
双“P”不乐观 6月CPI创下十年新低
拐点或在3季度出现
数据显示,6月份双“P”数字并不乐观:CPI同比下降1.7%,PPI同比下降7.8%,这也是双“P”首现连续五个月负增长,其中CPI继续创下十年来新低。
分析人士认为,CPI、PPI连续5个月双负主要原因受食品价格影响较大。“6月份,食品价格的下降,拖累了CPI数据,而食品价格对CPI数据的影响占1/3。”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说。
专家同时表示,CPI仍在底部徘徊,但其拐点将很快会出现。“7月份,成品油价格上调,猪肉价格也开始上涨,同时,由于经济回暖推动需求,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开始上升,我们预测,三季度中,CPI会出现拐点。”
“一缩一胀” 同时袭来 调控政策现犹疑
从CPI、PPI的连续5个月双负来看,似乎我们仍处在通缩忧虑之中,而其他数据同时也带给了我们通胀的隐忧:央行数据显示,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34.4%,是自1998年4月发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最高点;外储方面,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1亿美元。同时,资产价格也在大幅飙涨。这些似乎都带给我们通胀的忧虑,这“一缩一胀”同时袭来,让人感觉下半年的走势更加扑朔。
在7月16日上午的发布会上,李晓超表示,通胀与通缩都不是中国经济所希望的,而是希望保持在合理水平上的价格。
不过,专家同时提醒,未来我国或将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受美元贬值、流动性泛滥、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牛市新征程将上演,届时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或将传导至国内,带来物价上涨压力。”
对于下半年的调控政策方向,国投瑞银投资副总监袁野表示,当前中国的通胀压力可能不表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商品物价上,而是表现在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今年上半年投资者对于高通胀的预期已经通过房地产、金融的追捧开始体现,流动性泛滥助长了市场对通胀加速到来的预期。在国际市场上,如果美联储继续维持二季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通胀预期,大宗商品的价格亦会继续加速上涨,对整个全球经济的复苏不利。因此,袁野预测各国央行在下半年将会适当收缩货币政策。不过,国内央行的操作,应该在“适度”两字上做文章,以确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p##e#“三驾马车”半年报暴露:经济复苏冷热不均
【基本判断】结构性复苏确立
横向来看,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拉动效果明显、消费拉动的表现差强人意,而出口则严重拖了后腿,甚至拉低了GDP两个百分点。从“三驾马车”的半年报来看,经济复苏显得冷热不均。当前结构性复苏的格局非常明显。
【细看冷热】
1、内部热外部冷
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两成高降幅考验经济复苏的持续性。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
■外贸负拉动作用加大
由于投资的效果最终有时间限制,拉动能力消耗殆尽之后,在消费短期内不可能明显好转的形势之下,急需出口部门的强力拉动。尽管6月份外贸数据显示,进出口降幅有收窄之势,但是在外部需求没有出现迅速好转的背景之下,全年外贸形势仍不乐观。
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贸易顺差969亿美元,同比减少21亿美元。总体来看,外贸大幅负增长已成事实,即使下半年出现逆转,全年负增长的结局也不可避免。
■进口先于出口好转
相比固定资产投资等国内指标数据的热度来说,外部数据的确显得有些冷,不过内需的转暖有望首先传导至进口方面,业内专家分析,进口将先于出口出现好转。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欧美及国内市场的PMI指数都大幅反弹,表示全球经济下滑趋势基本遏制,外需有可能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内需猛升将导致进口大增。
2、投资热消费冷
投资无论从数量和结构上看都表现抢眼,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
■投资主导内需驱动型复苏
董先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2季度GDP同比增长7.9%,对应的环比折年率达到17.5%,增长势头之强劲,甚至超过乐观者的预期。从GDP及相关数据变化来看,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一个典型的内需驱动的“V”型复苏,中短期不会逆转。2009及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全靠内需驱动。而此处内需驱动的概念,主要是投资拉动。
山西证券宏观分析师伊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上半年天量信贷增速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新高,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在3月份之后明显加快。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保持高位运行。
■企业投资将加速 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反弹
董先安表示,去年4季度以来真实利率水平猛降、信贷投放充裕,降低了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需求日益旺盛。年初以来地产投资回升,上半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505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房地产开发投资4340亿元,同比增长18.1%,比上月投资额多出近一倍。
他认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32-35%。“真实利率仍在负值区间,年内可能继续下行,企业投资将持续增长。”
■消费增幅下半年有望恢复
相比投资的热火朝天,尽管消费数据出现了明显好转,但多少显得还是有些冷淡,下半年仍然需要上升空间。
伊磊认为,随着宽松货币所导致的通胀预期加强,居民财富效应增加,下半年消费增速有望恢复至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居民收入增速继续提升,国家对于家电、汽车、旅游等消费的政策或继续加强,看好下半年消费市场。
3、中西部热东部冷
从投资增幅来看,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采访中专家提醒记者注意的一点变化是,上半年中西部经济复苏要好于东部地区,这得益于本轮经济刺激计划有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布局等方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基础设施投资(不包括电力)增长57.4%,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126.5%,道路运输业增长54.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4.5%。其中,大部分建设项目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p##e#重磅数据出炉 对股市影响偏利好
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7.9%,显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受隔日美股大涨及利好数据影响,昨日沪深两市跳空高开,沪指一度站上3200点。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指出,数据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与统计局人士预期一致,故对股市短线提振不会太大;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年保8无悬念,维持中国经济进入两年蜜月期的判断。“牛市买指数”,指基的热销也证明了今年上半年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由熊转牛。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市场上的沪深300基金总份额已超过1000亿份。采访中,南方基金表示,指数上涨与近期不断有资金涌入沪深300基金,有效推动了指数上涨,指数基金规模超过千亿显然有利于市场稳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易方达深100ETF的净值增长率达到99.7%,成为今年首只收益翻番基金;而在新成立的指基中,建仓仅3个月的南方沪深300收益已近35%。
中金发布的最新投资策略认为,“虽然大盘股发行启动短期可能对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政策平衡依然偏向支持增长,预计市场趋势仍未逆转。”也有观点认为,目前,股市属于“双驱动”增长,即基本面与资金面,目前看基本面向好已经确立,只要资金面不发生大的转向,股市仍将维持向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