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来这里取经的已经有来自24个地方的老楼住户。”作为电梯筹建组组长,71岁的付明乾老伯从口袋里掏出两张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取经户”的联系电话。作为广州首个“纯民间”民宅加装电梯的案例,海珠区江南西路紫山大街 11号楼近日成了“明星楼”。
虽然广州过去也有超过200宗旧宅成功获批加装电梯的案例,但绝大多数是由楼房的原主管单位、企业负责张罗,甚至出钱出人。真正意义上的“纯民间”加装、不假手主管单位或者企业的,紫山大街11号楼很可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昨天,在繁忙的加装工地上,付老伯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最难就是报建
四年申请四次
记者:该项目从开始筹建到获批用了四年半,你觉得最难的是哪个程序?
付老伯:最难是报建。
第一次报建是2006年,我们写了报告到规划局。但是报建该由谁提出,是住户报建、还是房改房的主管单位?都没有规定。所以被打回头。我们只好四处去咨询。其实,我一直关注《羊城晚报》的报道,从中吸取经验,还到机场东路、华南农业大学一些成功加装电梯的旧楼去请教人家的做法。由于这个房子是单位的房改房,需要单位报建。我们打报告给单位,但是单位一直都没有回复,他们觉得单位有50多栋楼,你们一栋楼要弄,其他人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和单位商定,单位只给我们盖个章,我们自己出资、组织施工、跑批文。
准备好材料后,我们开始第二次报建。但是拿到规划局一看,才发现这块地是广州市城建公司的,规划局的人说:你们要公司同意才能建。于是就得去找广州市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说同意你们建,但是你们要自己去报建、施工。所以我们又签了协议,施工、安全都是自己负责。
接下来便是第三次报建。因为加装的电梯井要碰到广州市城建公司的红线,就要找齐当年的票据等各种材料。但这些一二十年的旧资料上哪里找去啊?最后,还是城建帮我们盖章。找这些资料拖了三个月,又出现问题了:委托人报建是三个月时间。超过了三个月,我们又要重新找公司盖章。
#p##e#经过这三次折腾,基本上资料都差不多了,所以海珠区规划局就给我们写了个函,说资料基本齐全,但是加装电梯要事先公示公证。我们又到公证处去,结果又花了一个多月。公示公证完,我们又要再一次报建,才能批。
报建从2007年做准备找资料,一直到今年4月才弄下来。4月26日,我们正式拿到批文,加上设计图纸、找施工单位,一直到8月初才动工。国庆前可以完工。但是真正投入用,还必须到特种设备质检部门申报,等验收审批、证书下来才可以使用。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庆之前可以批下来,大家可以开开心心过国庆。
协调各家各户
用了一年时间
记者:很多旧楼加装电梯都是因为有业主坚决反对,而胎死腹中。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付老伯:为了装电梯,我们都开了多次业主会议,大家一起讨论,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大家讨论出来的结果。
住户之间的协调问题,可以分几种情况,高层用户很积极,低层用户不积极。老人积极,年轻人不积极。但是这栋楼里大多数都是以前在一个单位、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同事,都有很深的感情的,他们都很支持我们。他们是支持你装,但是不出钱,不使用。虽然有一点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就像201房的周老师,她就没有参加,但都很支持我们啊。根本没有为难、投诉、吵架这样的事情发生。
记者:有些住户并不是老同事,要怎么协调呢?
付老伯:有几家是卖给别人了,还有两户是租给人家。我们到他们单位去,三番五次跟他们沟通,还有就是到他们家去,跟他们讲道理,说清原因,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像601房的廖小姐,就不是我们单位的,我们到她的单位和她家里去讲道理。现在她也相信我们,签了协议交钱了。协商这一步也花了很长时间的,我们从2005年4月一直到2006年4月才签下了全体同意加装电梯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