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国房价在考验地方政府公信力
作者: 2010-06-17 09:48:50 浏览:65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网
[打印]

  新华社近日针对房地产连续发表调查文章,严厉指出房地产利益集团的违法行为导致市场混乱。很多人看了报道后恍然大悟,原来房地产辉煌背后有着这么多见不得人的交易。综观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2003年国家就明确表态 “支持央行降温房地产”,房价不但没降,反而在涨;2004年国家“再推调控房地产市场八项措施”,房价依然没降,还是在涨;2005年国家提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问题” 房价继续涨。一直到2009年国家出台政策“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人们以为这次真的要降了,但房价还是没降,依然在涨。
  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终于忍无可忍,下发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内容文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遏制房价。然而根据各大城市房地产交易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交易市场进入了观望期。因此,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及房地产泡沫利益相关者就开始扬言,房地产价格即将进入新一轮的上扬,房地产不可能下跌等相关言论,形成了小范围的噪声交易市场。在北京、深圳、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有所松动的时候,作为一直让人关注的杭州房地产市场却依然热闹非凡,拥有杭州房地产开发主导地位的绿城房产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资本家的高调风格,其6月份开盘的绿城·蓝色钱江以6.2万元/平方米的均价让人瞠目堂舌(后来有报道说有造假的嫌疑)。另外根据杭州相关的房地产网报道,杭州城区房价不但没有明显下降而且有回暖的迹象。因此,网上有人在感叹,杭州究竟是富裕到极点还是病入膏肓?如果说杭州真的非常富裕,那也不见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0338元,看数据似乎比较很乐观,但与杭州的居住成本相比,这点收入实在是微不足道了。相信很多在杭州工作的人都深有感触,月薪3000元的工资如何幻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么杭州是否真的“病”了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但从新华社3月28号到4月2号连发的6篇文章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土地财政及腐败是推高房价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让中央的政策执行力度层层弱减,这些原因让房地产利益集团有机可趁。熟悉杭州的人都知道,人们谈论杭州最多的是“西湖真美,房价真贵”。前者是由衷的赞叹,后者是无奈的叹息。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不知道我们的地方政府有没有读过这段话,更不知道我们的地方政府是否引以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通过沟通与行为来决定的,但百姓与政府之间的信任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验来总结的。当你在一个城市生活,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危机时,可以勉强称为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当你在一个城市生活体验到的是恐惧、绝望与无奈,那是一种悲哀了,因为我们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

  研究社会学与政府管理学的专家都知道,如果政府公信力不高,将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康》杂志曾经发布过一个信用指数报告,我国政府的公信指数为60多分,绝大多数人表示相信中央,但70%的人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个报告公布有几年了,现在地方政府的公信指数有没有增加或增加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处于中产阶级以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的城市扩张了,房子变高了,地方政府领导的官也做大了,惟独我们的钱却变“少”了。“吃、穿、住、行”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四大基本元素,如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的数字以及超出能力范围的城市形象建设,并且通过土地供应及房地产税收来实现其目标,那么将会导致城市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失控的房地产市场也将会因地方政府的纵容而导致更多人无房可住,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那么,即便再漂亮的城市也是一座没有灵魂的空壳。因此,在国家政策完善并可实施的基础下如果地方政府无法控制房地产市场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大,政府公信力下降,就应该给地方政府领导以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
  今年4月份我发表了一篇《杭州房价5个月内可能全面下跌》,很多房地产利益相关者反驳我的观点,并且罗列了很多所谓的证据证明我观点的错误。我想先抛开房地产专业与经济学本身来看待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变形”到今天已经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将影响社会稳定与政府的公信力,国家不会置之不顾。当中国政府选择阶段性的经济高速发展与长久性的社会稳定时,我想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社会稳定是政府公信力塑造的基本条件,也是政府的执政基础。政府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的地方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因此,遏制快速房价,消除让人难以承受的泡沫是利国利明的工作。

  房地产调控七年,雷大雨小,人们在期待中一次次地失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一天天地受挫,而房地产利益集团却一次次地狞笑。2010年下半年是房地产调控即将迈入第八个年头的最后半年,是否犹如八年抗战,意味着一个疯狂时代的结束?我看还需要地方政府更多些务实。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倘若政府推行的房地产政策夭折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在破坏政府公众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因此,中国房价在考验地方政府公信力。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