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房地产业:和谐发展迫在眉睫
作者: 2010-02-03 13:17:56 浏览:63
信息来源:济南时报
[打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房地产业的拉动下,国家经济不断增长,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冶金、建材、家居等相关产业也得到跃进式发展。

    同时,创造了数量庞大的就业机会,也改善了城乡建设和环境。特别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研究院推出的《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大盘点》显示,去年我国土地出让总额达到1.5万亿元。其中,国内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金共计10836亿元,同比2008年增加140%,同比2007年增加49%。甚至有专家估算,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可能高达2.2万亿元。巨大的数字和百分比显示出房地产业为财政作出的杰出贡献。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推动房价一路上涨。在某些城市,房价涨速远远超出常态水平。去年12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此番常务会议决定并非行政惯性使然,房价连涨及大量资金涌入使得房地产泡沫骤增,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纵观房地产的辐射区域和影响力,可以惊讶地发现其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本身,渗透到其他方面当中。

    应当说,房地产业的贡献是卓著的。但其不利影响也一直客观存在着。比如我国经济结构。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而身为第一大产业的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则受到来自房产业的压力和推挤。整个GDP的增长模式也高度地依赖房地产业带来的爆发性收益。在以GDP衡量各地政绩的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显然已立竿见影。相比其他方面的财政收入,直接出卖土地创收更具可支配性。楼房建设完毕后,地块面貌也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所谓的“政绩”也就凸显出来。有了这样快速有效的方法,各地便纷纷投入到房产业的投资中并利用政策维持房地产市场。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对产业创新发展形成阻力。高额的回报使得大型企业加入到开发土地的队伍中,对自身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减少,动力也逐渐削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繁荣的房产市场消耗了居民大量的财富,也就自然而然地抑制了人们在其他领域的消费。

    人口、土地、资源的矛盾在房地产市场的轰轰烈烈中被激化。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总要与房产沾边,甚至湮没在对房屋的追求和承担中。随着房价快速上涨,拥有一定财富的家庭都被房产吸纳;而中低收入者则只能无奈观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对未来的恐惧,渐渐形成一部分人的集体大焦虑,导致精神上极易扭曲。单纯的一套房屋也使社会上的贫与富完全被划分出来,贫者无居所,富者则可能多居所,这部分人的收入也会因房产增加而前者的住房问题则越来越难解决。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说,85%的城市家庭无买房能力。结论一出更引发了人们排山倒海式的抱怨。可以想象房产的压力在人们心中积淤了多久又多么沉重。这种压力大大降低了民众的幸福感,给在城市中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群体造成巨大的生存成本和生活发展的障碍。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

    由此看来房地产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其本身,渐渐发展为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大问题。房地产业的畸形化不利于转型中的我国朝更好更快的方向前进。房屋是用来居住的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更不能使其成为生活的头等要事。我国房地产业亟须一场改革,将其导入和谐发展的正轨。因为,从经济危机的教训来看,房地产业拥有颠覆整个社会经济的力量。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