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科技助力险企 挖掘电梯保险市场潜力
作者: 2019-03-18 10:16:16 浏览:1282
[打印]

  本报记者钱林浩

  在3月11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目前我国在用的电梯有628万部,保有量、年销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接下来要创新电梯安全的风险分担机制,会同银保监会、保险公司积极推广电梯责任保险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分担风险,进一步加强对电梯安全的监管。

  电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因此,对于保险业来说,电梯保险不仅意味着一片尚有巨大潜力等待挖掘的细分市场,更是保险业为社会织密风险保障的又一重要领域。

  “小”电梯有“大”潜力

  一般而言,电梯的寿命在15年左右,按照我国城市化进程来推算,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大量电梯进入“生命的晚期”,安全风险不容小觑。

  电梯保险,主要包括电梯责任险与电梯全生命周期保险,前者是目前相对较为普及的险种。电梯责任险是指,被保险人所拥有或管理的电梯在运行期间造成乘客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毁的经济赔偿责任。据了解,一般作为场所责任险的附加内容予以拓展承保,费用依据电梯在梯龄、载重、品牌等方面的不同分别进行计算,保费通常在几十元到千元不等。

  电梯属于特种设备,我国此前也曾出台过相关文件,推动此类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201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提出,国家鼓励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也提出,积极发展电梯责任保险,推动发展电梯责任保险,探索有效保障模式,及时做好理赔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创新保险机制,优化发展“保险+服务”新模式,发挥保险的事故赔偿和风险预防作用,促进电梯使用管理和维保水平提升。

  张茅介绍,目前,我国购买商业保险的电梯占比在25%左右,今年要达到30%以上。在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曾表示,中国电梯保险市场潜力约有1200亿元,未来市场规模还会更大。

  风险管理存难题

  2016年8月,全国首个电梯综合管理保险就在浙江宁波落地。近年来,随着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电梯都上了保险。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电梯保险推广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现阶段整体而言,群众的投保意识仍然偏低,保费成为横亘在风险与保险之间的一道障碍。专家表示,电梯的规格之间存在差异性,如果保费价格过高,责任方投保意愿就会降低。

  同时,电梯的安全风险和后期的管理、维护保养关系密切,电梯事故的发生往往与电梯维护保养不到位、超过使用年限、应急设备维修不及时等原因相关。《金融时报》记者此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维保市场透明度低、低价恶意竞争等问题突出,高质量维保难以保障。随着电梯总量,特别是老旧电梯数量的不断增加,电梯安全管理的任务和难度相应加大。这无疑给保险公司开展电梯保险业务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从而使得电梯保险的实际发展不尽如人意。

  物联网大有可为

  如何破解电梯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难题?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物联网可能是解开目前发展“死结”的一把“金钥匙”。

  要想管理风险,首先需要识别风险,考验的正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信息的掌握程度。以电梯为例,借助物联网,电梯运行中与安全相关的重要信息都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记录,保险公司也就能根据这些数据来更加精准地描绘出电梯安全风险的“样貌”,从而在保费厘定、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做法。

  周鸿祎表示,可以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将电梯日常运作的声音、信息记录下来,汇总成大数据供机器学习,从而使监测设备及时地发现与判断哪些电梯的运作可能存在问题,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在浙江宁波,人保财险就在电梯风险管理中应用了物联网的技术手段。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人保财险在每部电梯日常保养的关键环节,如机房、轿厢、轿顶、井道、底坑等多个部位安装芯片,使维保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完成维保工作,并将维保过程上传至该公司研发的“电梯卫士”手机APP系统,从而为电梯安全风险管理“严把关”。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不仅能在识别风险方面为保险公司开展风险管理提供帮助,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主动采取措施应对事故发生。比如,在车险中,物联网系统能够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主动采取刹车措施。电梯事故的发生往往较为突然,留给人们采取应急措施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如果保险公司能够进一步发挥物联网的技术潜力,或许就能让百姓更加安心地乘用电梯。

本文标签:电梯保险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