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按照公众的切身感受和专家测算,2009年中国房价增幅创下近11年新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做出分析,提出2009年70个城市房价累计涨幅为24%。此前也有专家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得出2009年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比2008年11月上涨了33.8%的结论。
在刚刚召开的两会期间,房价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2010年的房价将如何发展?频繁出台的抑制政策能否真正给快速增长的房价降温?房地产行业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关于房价的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简单的特征,可以看出房价走势的端倪。
一、只要世界经济危机阴霾不散,房地产就会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有观点认为,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事实上,房地产行业扮演中国经济的救世主,已经不止一次。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迷雾重重中,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三驾马车之出口、消费,都陷入低迷状态。唯有投资,可以被视为最快最有效的GDP保8的有效途径。除了政府主导的“铁、公、基”之外,唯有房地产可以担当经济发展的引擎。
虽然从施政意愿来说,政府是希望通过适当的调控来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居住问题。但从经济发展来看,政府又不得不依赖房地产行业来拉动投资,刺激消费,以此维持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土地财政亦已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房价下跌的动力并不明显。
事实上,中国房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市场,而是取决于政策导向。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温总说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是最复杂的一年,这也许是2010年房地产业最生动的写照。
二、只要宽松货币政策不改变,房价就会保持温和上涨。
房价在去年之所以能如此飞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把演变成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年9.59万亿的天量信贷,其中近2万亿直接注入房地产领域。天量信贷稳定了开发商紧张的资金链,在定价上也变得更为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价格的上涨。其次,绝大部分的信贷流向了大型央企,土地需求的增加催生出无数“财大气粗”的地王,成为高房价的重要推手。
而地价的抬高带动楼价上涨预期,配合着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及抱着避免财富缩水的想法,不论是自住还是投资,消费者的需求都被彻底激发了出来,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房价在“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怪圈中节节攀高。
#p##e#09年部分城市迅速高涨的房价,使得中央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一系列抑制政策在09年底集中出台,而后,征收物业税、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呼声随着10年春天的到来逐渐升高。
总体来看,《国十一条》等政策的出台均指向发热的房地产市场,10年的政策主基调将由09年宽松鼓励逐渐转为抑制收紧,投资客和房价成为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刚刚两会报告中2010年仍然执行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年度7.5万亿的信贷规模,对于稳定房价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可以预期,虽然2009年疯涨的情景不再上演,但房价依然会稳中有升。
三、只要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房地产价格就会持续上涨。
众所周知,由于投资渠道的匮乏,银行利率的持续低位运行,加上实业环境的不佳,购买不动产保值升值已成为富人们投资的重要手段。任志强“为富人盖房”的论调虽然遭到了道义的谴责,但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
相同于其他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价的高低。09年释放的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带来的投机需求都极大地推动着房价的上涨,而10年打压政策的出台从政策层面开始打压投机行为,但这种政策的效力如何?政策的地方执行力如何?仍需要我们静待观察。
但可以预期的是,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正步入一个贫富快速分化的阶段,虽然政府在此次两会也终于下决心采取措施增加国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同时缩小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但这显然是一个长效工程,短期内并不会改变不动产作为单一投资渠道的局面,“炒房”仍将会是闲散资金的重要去向。
也许政府处于民生的考虑,会动用金融手段和加大土地供应,以及保障房的供应,让房价做短期的波动。但长期趋势判断,笔者是一个房价看涨派,不仅仅是基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分析,而是更多考虑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行业的推动,以及富裕的国民们对居住方式更高质量的要求,政府只要扮演好房价的“守夜人”就已足够了。
综上,2010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稳调调稳”,即平稳地调控最终实现稳定的政策意图。结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决心和勇气,更重要是取决于政府的施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