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3月5日,北京国际饭店,政协经济界第34组小组讨论会现场。面对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房价数据遭到公众质疑,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出现这种质疑主要原因是技术性问题,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中国住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数据遭到质疑,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李德水:我认为事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性问题。首先,上涨1.5%的数据,是2009年全年和2008年相比,是时期数,不是时点数。其次,存在地区差异。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涨幅明显要小很多。三是房屋的结构也不同。这三个因素使年度价格涨幅被扁平化了。此外,调查时采取的数据是开发商报送的数字,也可能难以完全反映实际交易价格。对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国家统计局绝不会人为隐瞒和作假,但是在技术上的改善和提高是应该的,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中国住房:房地产市场化为我国百姓居住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房价的高企也令许多中低收入人群被排挤在市场之外。
李德水:对此,我想有必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房子住,而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产权。我国当前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4,要实现“居者有其屋”还为时尚早。其次,必须反思我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该走什么路。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市场提供商品房是不可行的,必须加入保障房这另一条腿,施行双轨制模式。最后,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房价只会上升不会下降的观点值得斟酌。虽然我国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潜力还很大,而用于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但当某种商品的价格远远高过它的价值时就会形成泡沫,而泡沫总会破灭的,泡沫吹得越大,破灭时损失就越惨重。日本、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中国绝不可以重犯这样的错误。
中国住房:你对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有何建议?
李德水: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第二,必须改革土地批租制度。现行的土地批租制把70年的收益一次性收上来是很不合理的。可以考虑借鉴香港土地管理制度,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实行批租制和年租制相结合的混合体制。第三,实行住房制度的双轨制,即发展商品房与公租房相结合。在建设公租房方面,重庆市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并付诸实施,很值得关注。可以考虑建立公租房基金,公租房产权归政府,由基金会聘请业内行家经营管理,承诺给基金投资者一个合理稳定的回报。第四,适时开征物业税(专题 论坛),鉴于涉及利益相关方太多,可以分步实施,或者实行区别对待的做法,也可以考虑“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策略。第五,要控制流动性,特别要防范热钱的流入,遏制输入型的资产泡沫,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经济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