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地王频现把招拍挂制度也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认为招拍挂制度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理由是以前协议出让的年代,房价平稳;全国施行招拍挂制度10年来,房价猛涨,看看每次地王争夺战的现场,参与拍卖的开发商都争得面红耳赤就知道了。
这个指责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谬之千里。招拍挂不过是个工具,就好像偷猎者开枪打死了老虎,我们却说枪应该被判刑坐牢。高房价的根本原因,除了流动性的泛滥、开发商的贪婪,最根本的还是地方政府普遍遵循的行为方式:垄断土地——获取暴利——建政绩工程。
土地垄断是高房价的源头
高房价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每年要付出上万亿血汗钱,还要背上沉重的按揭压力,这些钱是付给了谁,又去往哪里呢?开发商无疑是大赢家,但最大赢家还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赚钱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垄断。
随着流动性的泛滥,希望进入地产市场的经营主体和资金都在成倍增长;但土地是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资产,并且在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供应者,因为无论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从目前实际操作来看,都只有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中心一个出口。
在垄断的前提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土地价格的上涨趋势是必然的,不同的是钱进了财政账户还是个人账户。
招拍挂相比以往的协议出让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大大压缩了其中的寻租空间。虽然地方政府有时还是会通过增加各种限定条件来“定向”出让,例如北京中服地块,但毕竟已经是比较透明公开的制度。
卖地暴利应用于保障房
高房价并非中国独有,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功保障了公民的住房基本权利,方法就是将商品房和保障房区分,从富人头上收取巨额商品房土地收益,专款专用,用于建设低价保障房安置低收入者。
但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低价获得农民土地,并高价卖给开发商之后,所获得的暴利大多用于市政建设这些能立即见效的政绩工程,不妨来看看北京公布的2009年的土地收益支出账本:
#p##e#北京2009年出让土地的合同金额超过900亿,实际收到494.17亿元。除20%用于弥补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达319.46亿元,占收入的64.6%;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方面只有38.5亿元,占收入的7.8%;甚至另外还有2.51亿用于国有企业改革安置。
再来看看郑州市审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郑州市本级国有土地出让净收入461020万元,而当年廉租房支出为5809万元,仅占土地净收入的1.26%。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原因竟然是地方政府声称配套资金困难。
替代方案各有缺陷
在不能改变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前提下,来谈改革土地出让方式,无疑是南辕北辙。
目前房地产业内谈论较多的两种方式是限价出让和配建保障房,这两种方式也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始试点。
广州2008年开始试点限价房,几经波折,并未能推广开。到底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的定位不清晰,也带来困扰,初衷本是解决城市夹心层的住房困难,但又优先供应组织部认定的“海龟”;另外由于中途市场波动,限价房曾销售受阻,开发商也因此向政府伸手要政策。事实上不如明确限价房就是扩大版的保障房,用保障房的法规来规范。
配建保障房也早在2008年就由北京和石家庄试点。配建保障房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最轻松的一种方式,既拿到了土地出让金,又不用费神再建保障房。
但商品房和保障房在同一块土地上由同一家开发商混合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之前在很多城市有一些特殊楼盘,例如杭州西湖边一个高档楼盘,楼盘的大部分是豪华商品房,美轮美奂,价格超过4万元/平方米;而在不起眼的角落是安置“原拆原回”拆迁户的安置房,外表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但走进楼道一看,墙面剥落,走进居民家中一看,户型千奇百怪,客厅连窗户也没有。
开发商同时生产两种不同产品,并推向市场,一种是自己的利润“奶牛”,一种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希望配建保障房质量有保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开发商的良心上;在利润和良心之间,我们知道,大多数商人是会如何选择的。